荔枝窩步道工程涉毀百年銀葉樹、白花魚藤 長春社批漁護署失職
隨著荔枝窩復耕及籌備復修村屋,該區的人流逐漸增加,而連接荔枝窩海岸、荔枝窩村及風水林的自然步道,亦是受歡迎的景點之一。政府近年就荔枝窩海岸的一段木板步道進行改善工程,惟長春社指出工程涉及SSSI(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及海岸公園範圍,新的步道更採用了混凝土製作橋墩,疑似壓實土壤傷及當區有百年歷史的銀葉樹及白花魚藤,工程亦疑砍伐了部分紅樹林,影響受保護區域的生態,批評漁護署未有做好監管角色。
漁護署回覆指,於工程施工期間發現工地有部分建築物料未有妥善存放,承建商施工時亦傷害到部分銀葉樹的根部,當時已即時要求承建商暫停工程,之後會與北區民政事務處研究在當地補種紅樹品種,緩解工程影響。
新步道涉及SSSI範圍 憂影響生態
荔枝窩位於沙頭角附近,該處是銀葉樹和白花魚藤古林,毗鄰船灣郊野公園及印洲塘海岸公園,旁邊是被列入為SSSI的荔枝窩海灘。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出,荔枝窩擁有本港最大型及最古老的銀葉樹群,該處的白花魚藤亦估計有過百年歷史。為配合2013年施政報告提出強化地區行政項目,北區民政事務署同年建議改善沙頭角一帶的行山設施,其中包括荔枝窩的自然步道,同年2月此建議在區議會獲得通過。
改善工程並非復修舊有的路段,而是在近海岸範圍建造新步道。原本步道只在郊野公園內,但新建議的步道則有部分移至海灘範圍,進入了SSSI的區域及印洲塘海岸公園範圍。李少文擔心計劃會影響受保護區域的生態,如海藻床等,又批評新步道如同一般市區景點的大眾旅遊設施,違反生態旅遊的原則。
工程壓土壤 毀紅樹林
他又指出,當局於2014年5月交代計劃時,曾建議採用對環境傷害較少的仿木設計,同年10月卻提交文件指會改用混凝土製作橋墩,而且步道足足闊4呎,惟當時未有人發現。
長春社近日收到市民投訴,遂於上周派人實地考察,發現整段步道都已鋪設混凝土,混凝土橋墩下的銀葉樹根亦被切除。他質疑工程砍伐了部分紅樹林,橋墩亦會壓實土壤,傷及當區的銀葉樹及白花魚藤,批評當局與區議會「剩係傾可唔可以整闊啲,但唔會質疑個生態影響。」
促評估生態影響 或設人流管制
李少文批評,是次計劃透明度低,多年來北區民政事務署一直未有進行公眾諮詢,導致坊間團體在工程開展後才得悉此事,促請當局改善通報機制。他又質疑漁護署在知情的情況下,對工程坐視不理,要求當局重新公開諮詢項目,並讓獨立的生態學者評估工程影響,如發現工程對周遭環境的影響不可接受,則應移除通道。他又指,工程完成後亦應該實施人流管理措施,如規定遊人在有漁護署管理的導賞員帶領的情況下,才可進入古林,以減低遊人對古林的傷害。
漁護署:已叫停工程
北區民政事務處回覆指,工程於2016年12月展開,餘下工程包括安裝步道上的木板及扶手等,預計可於兩個月內完成,預計造價為360萬元,又指已委託顧問公司設計步道,其走線已就區內植物分佈調整,亦限制市民在區內可觸及的範圍,同時亦有項目園林專家參與工程勘測及步道走線定位工作。
北區民政事務處又為使用石屎橋墩解話,指步道的主體結構須帶一定重量,以確保步道不會輕易移位崩塌,並可抵受長年侵蝕。而步道的基座上將鋪設真木,作為木板橋面和木欄河。
漁護署則表示,部分新步道毗鄰荔枝窩的SSSI及印洲塘海岸公園,目的是讓市民能在安全的情況下欣賞海岸生態,又指已向北區民政事務處提供意見,包括刪除大部分擬建於銀葉樹林及接近白花魚藤步道的走線,只保留現時約70米在銀葉樹林邊緣的走線,而新步道兩邊亦會安裝欄杆,避免遊人進入泥灘範圍,而有關設計已能管制人流,因此並不反對修建該步道。
漁護署又表示,施工期間發現工地有部分建築物料未有妥善存放,承建商施工時亦傷害到部分銀葉樹的根部,當時已即時要求承建商暫停有關工程,並承諾接下來會與北區民政事務處研究在當地補種紅樹品種,緩解工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