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抵港|國際深海科研考察航次首完成 學生觀後冀成為科學家

撰文:吳綽詩
出版:更新:

中國科研考察船「深海一號」及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首度訪港,今早(24日)停泊尖沙咀海運碼頭。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科大校長葉玉如、李慧琼等多位立法會議員及3名學生代表到碼頭歡迎船員抵達,並上船參觀「蛟龍號」。

中國科研考察船「深海一號」及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首次訪港。(歐嘉樂攝)

考察為期45日 香港三名科學家參與

「蛟龍號」至今完成了300多次下潛,於8月10日開展為期45日、首個國際深海科研考察航次,除了3名香港科學家、7名內地科研人員,還有來自8個國家的成員,包括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地,這些國際成員都是公開招募。這個「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由科大參與領導,是聯合國其中一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航次從青島出發,研究西太平洋海山區,搜集了617個生物樣本,以及10多個疑似新物種。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許學偉舉例,採集到肉食海棉、珊瑚、棘皮動物等游泳型海參等,另外還見到透明的海參,可看到其內臟。

他續道,整個研究發現了海山區不同地貌上的底層生物分布,了解到西太平洋的深海型生態、物種多樣性及礦產資源。他指團隊成員有不同專業,除了合作研究,各科學家亦在船上「深海大講壇」分享發現。

+2
中國科研考察船「深海一號」及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首次訪港。(區嘉樂攝)

考察隊成員、科大海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張珊表示,是次下潛至深海1136米,突破了新記錄,而且是「蛟龍號」首次有3位女性同時下潛。她指自己在潛水器經過了兩座海山峰頂,她專研海棉與微生物共生,是次考察有助她研究有益生功能的微生物。

另一名來自哥倫比亞的海洋生物學家Jamie表示,發現了一些沒有人見過的物種,是很奇妙(fantastic)的經驗。他指認識海洋生物及其多樣性,是保護海洋的第一步。

卓永興表示,是次為中國深海大洋領域科考船時隔18年後再度訪港。(歐嘉樂攝)

三名學生上「深海一號」參觀 「覺得自己距離夢想近了一步」

「深海一號」抵港後,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科大校長葉玉如等人及3名學生代表歡迎船員,並上船參觀。

黃同學表示,參觀了駕駛艙、餐廳、樣本室,見到海百合、海星、珊瑚等樣本,以及含稀有材料的龐大石頭,令他對科學的興趣更大。有意從事海底生物研究的蘇同學則指,最深刻是手腳很長的項鍊海星樣本,覺得自己距離夢想近了一步。

鄭同學表示,「雖然冇上到去蛟龍號,但印象最深刻。」他指第一次親眼見到「國之重器」,又對科學家不顧危險潛入水中感到欣賞,希望自己將來成為科學家。

卓永興在歡迎儀式表示,是次為中國深海大洋領域科考船時隔18年後再度訪港,「蛟龍號」讓深海探索研究工作不再是天方夜譚,希望啓發更多香港年青人投身於深海研究,及積極參與國際深海大科學計劃,為實踐海洋命運共同體、構建美好的地球家園貢獻力量。

「深海一號」將於明天離港,期間將舉行「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國際研討會,包括科普講座、學術研討及圓桌論壇。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