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校長人選盧煜明是「最接近諾貝爾獎港人」 奪諾獎風向標
《香港01》獲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成為下任中大校長唯一候選人。翻查資料,盧煜明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在國際間曾屢獲殊榮。他又在2022年獲頒拉斯克獎(Lasker Award),而該獎在醫學界的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更被視為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因此他被冠以「最接近諾貝爾獎港人」。
今年初提出請辭的中大校長段崇智,提早兩年卸任,中大明年一月會有新校長。《香港01》了解,中大遴選委員會已選定盧煜明為下任校長唯一候選人,校董會最快周五(27日)開會討論。根據規定,委任校長的門檻須經校董會四分之三成員支持,方可聘任。
發明「無創產前檢測」技術 前年獲頒拉斯克獎
盧煜明現時是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他花費20年心血,研究出無創基因產前診斷測試(T21),其研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胎兒DNA,並可以此確認胎兒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準確度超過99%。
從科研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無創產前診斷技術」現時已被全球60個國家廣泛採用。全球每800名新生兒中就有1名患上唐氏綜合症,該技術讓每年數以百萬計孕婦,免於接受增加流產風險的羊膜穿刺及絨毛活檢等入侵性檢測,為分子診斷學的發展奠下重要基石。
盧煜明2022年憑此研究,獲頒「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是史上第五名獲獎華人。頭四位華人得獎者分別是1962年獲獎的李卓皓、1972年的李敏求、1991年的「基因診斷之父」簡悅威及2011年的屠呦呦。
每四位拉斯克獎得獎者 就有一位得諾貝爾獎
有超過75年歷史「拉斯克獎」,被譽為「美國最高榮譽生物醫學科學獎」。至今有95位「拉斯克獎」得主獲頒諾貝爾獎,比例佔25%,單是2018至2022年的諾貝爾得獎者中,就有7位曾獲「拉斯克獎」。
1997年加入中大 27年間屢獲殊榮
盧煜明在1997年加入中大,現時除擔任該校醫學院副院長,亦為該校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除「拉斯克獎」外,盧煜明在2011年及2013年,分別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及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又在2014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
2015年,盧煜明成為首位獲頒美國臨床化學協會Wallace H. Coulter講學獎的華人,翌年獲頒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及被譽為「諾貝爾獎預測指標」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2019年,盧煜明成為首位華人科學家獲頒「復旦—中植科學獎」,又在2021年獲「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及成為史上首名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科「皇家獎章」華人得主。2022年,他獲選為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