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團隊助早產嬰家庭 23周嬰兒存活率由27%升至50%

撰文:任葆穎
出版:更新:

見證子女成長是父母的最大心願,但對「存活線邊緣」的早產嬰父母來說,一切得來不易。瑪麗醫院組成「關愛邊緣存活新生兒和父母團隊」,希望為出生時僅23至25周嬰兒的父母擬定合適治療方案,包括以藥物延長產期或協助父母作失胎心理準備。

葉女士兩胎均為早產,經積極治療後孩子現時健康成長。她憶述懷第一胎25周期間突感肚痛,且有早產跡象,醫生安排要打兩支強肺針,惟打第一針後10小時女兒便出生,幸其後她健康成長,現在已經3歲,葉女士一度哽咽:「早產BB唔係無機會生存。」她懷第二胎期間同樣出現早產情況,經治療後成功由23周延至31周分娩,她感謝醫護團隊照顧,「令到我哋有信心一齊行落去。」

葉女士兩胎均為早產,經積極治療後孩子現時健康成長。(夏家朗攝)

孕期越短存活率越低 瑪麗醫院創團隊服務逾20對父母

「存活線邊緣」嬰兒指出生時僅得23至25周,孕期越短,嬰兒出現健康及智能發展問題機率越高。根據國際研究,23周出生的嬰兒存活率僅得四成,嚴重殘障比率達25%。但隨孕期增長,情況亦有所改善,25周出生的嬰兒存活率達七成,嚴重殘障比率亦降至14%。

為了協助早產嬰兒及其父母,瑪麗醫院於2021年6月成立「關愛邊緣存活新生兒和父母團隊」,團隊由婦產科和兒童及青少年科組成,至今服務逾20對父母。團隊透過客觀臨床數據評估家庭需要,包括每周檢視準媽媽情況和會否有早產風險等,按情況助父母採取積極或紓緩治療,前者透過藥物治療等延長產期,後者則協助父母作失胎的心理準備。據了解,瑪麗醫院是首個為邊緣存活嬰兒設立團隊的公立醫院,系統性整合不同服務。

瑪麗醫院3年前成立「關愛邊緣存活新生兒和父母團隊」,至今已服務逾20對父母。(夏家朗攝)

接受積極治療者 23周嬰兒存活率升至50%

積極治療方面,婦產科醫生會向準媽媽提供產前類固醇或抑制宮縮藥物等,提升胎兒的身體機能;亦會和父母擬定分娩方式。兒科醫生則會在嬰兒出生前後與父母討論急救方案,例如當嬰兒情況轉差,會否替其進行心肺復甦法等。

如嬰兒急救成功,將被送往新生兒深切治療部監察,並會透過餵喉協助吸收營養、給予消炎藥治療等。團隊發現相關治療有顯著作用,根據瑪麗醫院數字,23周嬰兒存活率由2005至2014年平均27%,上升至過去三年平均50%。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黃小珍(圖左)和婦產科副顧問醫生司徒天欣(圖右)講述團隊工作。(夏家朗攝)

接受治療後兩孩健康成長 媽媽哽咽:早產BB唔係無機會生存

現年39歲的葉女士兩胎均為早產,經積極治療後孩子健康成長。她憶述懷第一胎期間,起初產檢顯示一切正常,至懷孕第25周時突感肚痛,且有早產跡象,經醫生檢查後證實她有規律性宮縮,須打兩針強肺針以拖延產期,惟打第一針後10小時女嬰便出生,「係好緊急嘅情況發生。」

葉女士的長女已經3歲,當日陪同媽媽一同出席記者會,甚是活潑好動。曾有早產經驗的媽媽,懷第二胎的早產比例會比常人高。問到為何仍選擇懷第二胎?葉女士一度哽咽:「好幸運(第一胎)小朋友健康成長,令到我哋覺得早產BB唔係無機會生存,我哋好想囡囡可以多一個陪伴,就決定生佢出嚟。」

因着第一胎的早產經驗,葉女士一直密切留意身體狀況,在第二胎懷孕第23周時突然穿小量羊水,須留院接受治療,最終成功延至31周分娩,次子現時健康成長。她再次感謝醫護團隊的照顧和提供很多早產嬰兒的相關資訊,「令到我哋有信心一齊行落去。」她續說,如果沒有團隊協助,準媽媽或會因接收網上的錯誤資訊而感到恐慌。

葉女士回應為何選擇懷第二胎時一度哽咽:「好幸運(第一胎)小朋友健康成長,令到我哋覺得早產BB唔係無機會生存,我哋好想囡囡可以多一個陪伴,就決定生佢出嚟。」(夏家朗攝)

紓緩治療助父母作失胎心理準備

至於紓緩治療,醫護人員會協助家長作失胎的心理準備,包括講解胎兒出生後可能出現的肢體反應、不規律呼吸等生命表徵。如嬰兒不幸離世,院方會透過不同方法和父母走過傷痛,如提供冷凍嬰兒床,讓嬰兒保存原貌,給予時間讓父母和嬰兒走過最後的路;亦會為嬰兒拍照,製作手腳模型留念。

瑪麗醫院婦產科部門運作經理陳喜嬌說,醫護人員難以為父母決定哪個治療方案較好,唯一可以做的是尊重其決定,勉勵他們不要因抉擇而後悔。瑪麗醫院中央護理部高級護理主任李韻明認為,父母通常希望能為嬰兒做一些事情,為對方留下存在世上的痕跡,醫護人員能做的是陪伴他們走過難關。

團隊會為離世嬰兒拍照,製作手腳模型留念。(夏家朗攝)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