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照顧者|社協指有家訪不代表非隱蔽 促跨部門主動找隱蔽個案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香港再有涉照顧者的悲劇發生,如何幫、誰來幫隱蔽照顧者的問題值各界深思。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8日)指涉事家庭有領綜援,故社署去年11月有做家訪,但對方無要求支援。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今日(9日)指出,社署保障部探訪一般較簡單,以審查其家庭或資產是否符合綜援要求為主,對社區支援方面未必足夠,故即時社署保障部有接觸也有可能是隱蔽個案,又指政府照顧者服務大多較被動,建議應多加培訓主動接觸,例如房署掌握雙老住戶資料,可以此找到隱蔽個案。

聖方濟各大學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院長黃於唱則建議政府加大協助長者開支,指本港人口老化程度已與日本相似、即超過20%,但日本用相等於國內生產總值2%開支投放在長者範疇當中,香港則只有0.6%左右,建議增至1%,以便增加人手資源識別高危長者。

觀塘區60歲兒子疑意外暈倒失救,其照料的82歲長期病患母親因缺乏照顧死亡。(資料圖片/林振華攝)
+3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表示,今次個案屬綜緩家庭,社署保障部雖然曾做家訪,但其主要目的是審查資產、家庭狀況是否符合綜援資格為主,屬一些簡單家訪,不太著重社區支援需要,若平日無接觸過社會服務、與社區沒有連結,即使社署保障部曾做家訪,也屬於隱閉個案之一。

阮續稱,政府設照顧者熱線及平台等,做法較被動及覆蓋面不足,一些照顧者可能鼓起勇氣尋求幫助,但熱線一般只做到情緒輔導及緊急服務,難做轉介及協調程序等過程,需要照顧者去不同地方找不同幫助,「會容易氣餒,之後變返隱蔽。」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表示,今次個案屬綜緩家庭,社署保障部雖然曾做家訪,但其主要目的是審查資產、家庭狀況是否符合綜援資格為主。(資料圖片/夏家朗攝)

至於關愛隊方面,她則認為關愛隊資源及人力有限,部份成員甚至本身是長者,也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可以做到關懷探訪,但辨識轉介卻都不容易。

她認為今次事件是一個借鑑,應加大力度識辨隱蔽及高危個案,建議由政府統籌,整合綜緩數據、房署雙老家庭資料及18區關愛隊,再有地區外展、街站等,篩選出高危個案。

聖方濟各大學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院長黃於唱表示,應增加長者支援開支。(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聖方濟各大學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院長黃於唱則表示,今次已是年內第5宗照顧者悲劇,指照顧者壓力大,時常有抑鬱情況,建議兩方面著手改善。首先在識辨個案方面,他稱不少照顧者家庭曾使用過醫院或社區服務,應在考慮保障私隱同時,利用該些資料關心需要,例如長期不覆診時應上門探望等。

黃續稱,另一方面政府應增加開支,以數年前日本人口老化比率達到25%為例,稱日本當局每年用相等於其國內生產總值(GDP)2%開支投放在長者政策當中,香港現時人口老化比率也已超過20%,但政府相關開支則只有GDP的0.6%左右,建議增至1%,以便增加人手資源識別高危長者。

觀塘區議員柯創盛。(資料圖片)

觀塘區議員柯創盛亦認為目前政府識辨個案能力不足,區內20日前也有發生照顧者悲劇,以老護老較普遍,指關愛隊支援長者及照顧者先導計劃,應盡快擴展到其他區。他認為關愛隊職能似探熱針,能起前線作用,社署仍是最責無旁貸的部門,應牽頭非政府組織做統籌及超級聯絡人,做好個案識辨及高危清單。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