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去年12月起赴戰地支援 醫護義工:想帶給他們一點希望

撰文:陳麗娟
出版:更新:

以巴衝突持續,去年十二月起,香港紅十字會先後派醫護義工到加沙參與救援行動。包括義工醫生歐耀佳、義工護士陳志強,郭玉麗及義梁偉賢,先後親身到加沙地带南部參與緊急醫療支援,他們憶述經歷時,慨歎戰地的醫療物資不足、只能看著重傷患者無奈離世,又指「當地病人最需要的是希望,而陪伴就是希望。」

香港紅十字會義工醫生歐耀佳(左一)、義工護士陳志強(右一),義工護士郭玉麗(右二)及義工護士梁偉賢,先後親身到加沙地带南部參與緊急醫療支援。(廖雁雄攝)

炮火中醫院關閉 重返加沙與「戰友」並肩作戰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去年底聯同 12 個國家紅十字會或其分會,在加沙南部拉市興建戰地醫院。而香港紅十字會自去年 12 月起,先後派醫護義工到加沙參與救援行動。

義工護士梁偉賢六月已到加沙,目前仍在加沙南部的歐洲加沙醫院參與救援。他表示,所在的位置在6月21日發生了嚴重的軍事活動,是他「從未歷經過的災難」。距離醫院500米處發生了大爆炸,附近不斷傳來爆炸聲及槍聲。爆炸令醫院宿舍震動,甚至有子彈穿過了監護室的帳篷並有部分坍塌。醫護人員,病人及難民需要撤離。

同在歐洲加沙醫院服務的還有義工醫生歐耀佳。去年12月尾到今年一月初,是他參與的第26次大救援及第9次戰區救援,惟今次的感受最深刻和震撼。他形容是次衝突的炮火規模及影響比以往嚴重,加沙南部的歐洲加沙醫院因新的撤退令而需要關閉進行搜索,病人即將失去至關重要的醫療護理。新的戰地醫院只有60張病床,比起歐洲加沙醫院是杯水車薪,連它的十分之一都沒有。他憂慮道:「他們(以色列軍隊)搜索完後,擔心設備是否能繼續運作,儀器是否被破壞......幾百個病人不知道撤離到哪裡。」傷者除了現時承受傷痛,未來的復康過程也是漫漫長路。

義工護士梁偉賢目前仍在加歐洲加沙醫院參與救援,透過影片與大家分享經歷。(陳麗娟攝)

歐耀佳表示,回港後收到了同事傳來的噩耗。「護士同事家裡被轟炸,哥哥爸爸去世了;手術室的同事家裡也被轟炸了,爸媽去世了;做翻譯的同事爸爸去世了......」講到這裡,歐耀佳忍不住紅了眼睛。與其說是同事,歐耀佳更願意稱他們為「戰友」。

他表示,很傷心看到工作了一段時間的戰友們失去家人,但他們依然堅守前線。他亦打算八月跟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再到加沙地帶參與緊急醫療救援。

無法遺忘的面孔 陪伴帶來希望

郭玉麗是紓緩治療護士,為晚期病患者緩解痛苦,但在醫療資源短缺的戰地,所有護士都要身兼數職,她表示在戰地醫院經歷了「震撼、難過且有意義」的三個星期。抵埗後的第三日就遇到了血淋淋的場面,驚呆了「是在做夢,還是拍戲」。

「就算在戰地裡,也要確保醫療的素質。」在炮火連天的地區,本地醫護著重點更多的是救人。但郭玉麗認為紓緩治療是不能忽視的。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病人應該是舒服且有尊嚴的。郭玉麗曾經為一位即將逝去的女重症病人準備了隔離病房,為病人打了一點點嗎啡,給她擦臉、整理衣著;又在她的嘴巴上蘸了點水,讓她感覺舒適點;並緊緊握住她的手陪伴她,直至她離世。她的家人也很感謝郭玉麗,給予病人最後的尊嚴。

義工醫生歐耀佳(左一)、義工護士陳志強(右一),義工護士郭玉麗(中)分享在戰地的支援經歷。(廖雁雄攝)

「在這裡沒有一個家庭是完整的。這是完全無法想象的。」一場大爆炸導致一位男子失去所有了至親,他很害怕,一直哭,一直說著聽不懂的話語,為了處理家人身後事推遲了手術;手術時也一直呼叫著妻子的名字,說他很愛她。郭玉麗說這情景是她永遠不會忘記,當日她一直陪伴該名男病人著他,陪他說話、陪他哭。

「這裡的病人最需要的是希望,而陪伴就是希望。」除了無數的生離死別,這裡還有特別的感動。一名病人腹部被炸傷,手術完成後、他看到穿著紅十字會背心的醫護時感到安心和開心,不希望他們離開。郭玉麗當天亦握著那位病人的手,聽他講他兒子的事,可惜兒子已經離開他了。

義工護士郭玉麗笑言:「基本上沒有擔心安全,自己可以決定自己哪裡死也是件好事......我能想到最壞的處境,就是只有一張照片返回香港。」(廖雁雄攝)

新生命總會帶來喜悅,同事之後帶她去見證在戰火中的新生嬰孩誕生,郭玉麗表示心情較舒服一些,但仍祈禱這些小生命能平安成長。她說:「戰火裡,小朋友平安、健康長大不是必然的,是很大的恩賜。」

「我們可以失去所有東西,但不能失去希望。我想至少為他們帶來一點希望,讓他們感受到愛。」這是她參與支援的原因。她也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重返加沙地帶參與救援工作。

醫療資源短缺 無奈看著病人去世

義工護士陳志強在香港是急症室護士,他表示在香港未照顧過槍傷的病人,但在加沙一日就有七宗。他憶述到達戰地醫院翌日就遇到了大型災難,所有醫護人員,包括正在休息的,全部都趕去救援,也讓他面對十分無助的救援經歷。

「對我來說是很無奈的......這裡沒有條件,只能看著他慢慢離開。」一位長者因炸彈受傷,相信是肺部受傷,經初步處理插喉送到戰地醫院。由於沒有足夠資源,只能暫時用生理鹽水去協助他維持血壓。陳志強在處理他的創傷時,發現他背部有許多骨頭碎片,但手術室只有一兩個,正處理更嚴峻的傷者,未能替該長者處理。最後他半夜就離世了。陳志強說,香港有足夠醫療物資可以救援病人,可能這位長者有機會獲救。

義工護士陳志強:「對我來說是很無奈的......這裡沒有條件,只能看著他慢慢離開。」(廖雁雄攝)

陳志強說,每天都會有約三百多人到醫院排隊看街症。由於工作繁複,藥物種類不多,也沒有病房,護士要兼顧執藥,甚至要半夜執藥。另外,因軍事行動令交通停頓、醫護人員的居所也可能被轟炸受影響,令支援人手更緊張。

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家人理解救援意義

郭玉麗表示,加入救援工作是看到有關加沙兒童的悲慘處境報道,但她亦要照顧家人的感受,特別是母親向她表示:「你走了,我也跟著走了。」妹妹也時刻關注她的安危。不過家人理解郭玉麗想成為戰地醫護的心願,所以並無阻止她到加沙。郭玉麗表示日後有機會仍會繼續參與救援。

義工護士陳志強表示,家人都理解他參與救援工作,惟妹妹看到新聞越多就越擔心。有時戰火嚴峻影響網絡通訊,無法與家人聯絡,面對危險情況往往是來不及通知,所以很多時候「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歐耀佳則表示歷經26次救援後,家人已經習慣了,現在參與救援只會簡單告知家人。自己在2002年第一次救援時就向家人保證過,每天都會報平安,不過依然會有通訊塔被炸,失聯8日的時候。

對紅十字會有信心 不擔心安全問題

香港紅十字會表示,醫護義工出發前會有培訓,講解行動詳情及安全事宜。整個過程都有心理支援以照顧義工的精神健康,並提供足夠的物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也會在醫護人員到達當地後提供培訓,與軍方達成協議,保證不會進入醫院、希望不會在附近發生襲擊,及在發生軍事行動前會有通知。

香港紅十字會表示,義工參與救援前會有培訓,講解行動詳情及安全事宜。整個過程都有心理支援照顧義工的精神健康,並提供足夠物資。(廖雁雄攝)

「基本上沒有擔心安全,自己可以決定自己哪裡死也是件好事......我能想到最壞的處境,就是只有一張照片返回香港。」郭玉麗笑言。雖然曾在洗澡時聽到有槍聲;救援工作剛開始時,因炸彈聲、槍聲等無法入睡,不過很快就麻木了;感恩參與救援過程都是順利,也透過與心理支援團隊交流,自己的情緒也穩定。

陳志強表示,參與紅十字會支援多年,對大會有信心,在救援期間感覺是安全的。自己亦會提高警愓遠離可疑物體,因可能是手榴彈;遇到槍聲、炮聲等要趴下。他仍希望能重返加沙參與救援。

向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撥款160萬 呼籲持續關注

現時加沙地帶民眾迫切需要糧食、食水、安全的棲身之所;當地醫院的燃料、藥物及醫療物資亦近乎耗盡。香港紅十字會早前向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撥款港幣160萬元,協助受影響人士並因應當地情況及人道需求作下一步計劃。

香港紅十字會表示,政治不是醫護人員這層面能左右的,他們只盡力提供醫療援助。戰區的醫療系統瀕臨崩潰、物資非常短缺,連紗布也開始缺乏;還面臨者潔淨食水匱乏及糧食不足等人道危機,呼籲各界繼續關注事件,並支持香港紅十字會的國際賑災行動。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