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城大工程系學生赴江西交流 反思氣候變化 研究數碼人文學科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鼓勵學生多元發展,透過參加不同範疇的活動,達至全方位成長。城大工學士(電子及電機工程學)四年級學生鄒楚陽(Claire)早前參加了城大學生宿舍處舉辦的「廬山江西之旅」。儘管她向來常與公式和研究為伍,亦偏好靜態活動,但在親身踏上過廬山,接觸過江西的文化歷史後,直言自己深受啟發,明白「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真諦。

文靜理科生跳出舒適圈

來自深圳的Claire就讀城大工學士(電子及電機工程學)四年級。作為一名理科生,平日校園生活離不開公式、數字和研究。即使在閒暇時,Claire亦是偏愛閱讀、攝影等靜態活動,是一位典型的斯文女孩。今年城大學生宿舍處舉辦了「廬山江西之旅」,旨在帶領學生遊覽不同的文化景觀,從而加深對中國發展和文化歷史的了解。而Claire決定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參加這項以文化為主,同時需要大量體力的活動。她直言這是因為想好好放鬆,「特別在繁忙的學業當中,精神上的放鬆是尤其重要,而體驗新事物便是一個好方法!」她笑言:「同團都是城大的同學,但大家修讀不同學科,原本並不相識。有趣的是,不論是香港、內地或外國的同學,大家對美食的追求卻很一致,透過分享不同的零食,我們很快就打成一片。」

儘管大家修讀不同學科,但同樣無法抗拒美食,Claire (前排左二) 與大家在食店前一輪破冰之後瞬間變成好友。

認識自己內心 了解天地廣闊 思考社會發展

踏過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廬山,亦到訪過還原南昌起義的八一起義紀念館, Claire直言自己在這五天旅程得到很大的啟發:「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身處廬山時,她用「寧靜」二字概括感受,同時亦感慨這種寧靜是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這與平時獨處時的安靜截然不同。廬山的古老寺廟和道觀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寧靜和莊嚴,即使身邊人來人往,我依然感受到內心的平靜。我明白到,真正需要的寧靜並非簡單的獨處,而是發自內心的安寧。」大概正是這種心境激發Claire的腦海湧現一連串嶄新的思潮。

蘇軾的《觀潮》描寫詩人遊覽廬山煙雨和浙江潮水前後的心境轉換,而同學在這次交流團也有不同的體會。

理科訓練Claire的邏輯思維,所以當她體驗各地風土人情時,亦會思考和觀察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前對於廬山的印象僅限於古人詩詞歌賦中的介紹,風聞蘇軾所寫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當自己親身踏足,也有了更深刻和具體的發現。例如一路上認識的導遊、商販和居民都有他們的故事,從和他們的交談中能了解到環境和社會面貌的變遷,或是歷史上的朝代興衰。」

Claire體驗各地風土人情時,亦會思考其背後的一切,例如導遊、商販和居民各自的故事。

探討過自己的內心,亦見識過天地之大,Claire開始從客觀的角度思考民生大小事。「理科講求數據分析,而在歷史和地理範疇,我們亦可以透過數據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當我在廬山遊覽,觀賞著明清時期的文物時,就聯想到了小冰河時期。」她續表示不少人分析明末清初的社會動盪跟當時出現的小冰河時期有關,因為土壤降溫,糧食產量減少,價格上升,導致民不聊生。因此,看到近年極端天氣頻繁發生,令我十分擔心這些自然現象會對現今社會發展會帶來嚴重影響。」

理科背景和文化體驗的碰撞下,啟發Claire思考學術發展的新方向:「我對數碼人文(Digital Humanity)學科產生了興趣。因為理科生比較擅長以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而將這方法應用於人文研究,可以嘗試梳理和解答社會議題、經濟發展和疾病傳播現象,都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希望未來能朝這個方向深造。」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