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駒墳墓刑毀|犯罪學家:借網絡博出位成現象 搞破壞無罪惡感

撰文:洪芷菁
出版:更新:

近日網上流傳短片,有人涉嫌毀壞樂隊Beyond已故主音黃家駒的墳墓,一名15歲少年與23歲男子被捕。有犯罪學家分析,透過網絡「博出位」的行為存在已久,估計被捕人動機只為「出名」和「收視率」,加上評估後果可能不嚴苛,所以作出破壞行為,當中未必有罪惡感。

+2
樂隊Beyond已故主音黃家駒位於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的墳墓,被人用淋潑汽水及用鐵錘破壞,黃家駒墓碑被白布圍封。(翁鈺輝攝)

犯罪學家黎定基表示,社會上出現類似出位行為的現象已久,例如短視頻平台抖音、小紅書及Instagram等,有許多「出位」動作短片來博取大眾眼球。

「有少少神經質」 出位行為增收視

他估計,涉事少年的動機只為「出名」,又形容其人「有少少係神經質嘅YouTuber」,透過毀壞名人墓碑的出位行為來增加「收視率」。他續指,YouTuber吸引眼球的花式多樣,例如女性會假裝無意地裸露身體,又如近期「東張何伯」事件,網路上出現上演相同情景的人或群組,以增加收視率。

香港城市大學犯罪學講師黎定基。(資料圖片)

類似事件在港顯得低莊 罰則低難杜絕

他表示,類似事件非單一,「全世界都有㗎啦,但係由於文化差異,香港嗰啲就玩得......我唔知係咪叫低莊啲。」

他指肇事者並不會因破壞墓碑而感到罪惡感,因為肇事者知道後果可能只會被判賠償或守行為,並不會遭到嚴苛懲罰,除非有更加嚴重的後果,否則在言論、行為自由的社會,無法杜絕類似事件的繼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