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曾失戀陷輟學半年 靠音樂走出低谷 女青辦音樂祭幫年輕人

撰文:郭梓謙
出版:更新:

基督教女青年會獲賽馬會資助,於今年4月起舉行為期兩年的「青少年擁抱情緒計劃」,提供包括嘉年華、互動劇場、工作坊等,以音樂、藝術等手法讓青少年學懂與情緒相處。打頭陣的活動是由約1,800位中學生選出的「十大救命歌」音樂祭,讓青少年自己表演最喜歡,以及令自己振作的歌曲,結果稍後公布。

有大學生就分享,少時曾受情所困綴學半年,最後靠著「夾Band」度過;他鼓勵其他同輩要勇於向身邊人求助。也有中學生指,自己透過歌曲得到力量,發奮一改過去的頹靡,改善家庭關係。

+1

大學3年級生David(化名)分享,他自12歲起學結他,但因影響學業被父母逼迫放棄,最終他靠著自學,加入學校樂隊。

他曾在中四面對失戀,久未振作,甚至綴學半年,連鍾愛的結他都不想拿起;只因為與「Band友」有約,所以一直堅持。不過也因為這份堅持,令他成功分散注意力,「夾夾下有返動力」;他也憑YouTube自學,在樂理、電結他考獲8級,升讀大學心儀學系,而父母「唔反對就係支持」。

然而David亦坦承,至今也會出現焦慮,所以每次因此低落時,也會以彈結他、聽歌紓緩情緒。

他提到,明白年輕人不時有壓力,但其實人生是「It’s OK to be sad」(可以不開心)。重點是如何在發洩後解決問題,一旦跨過,就如同「打機升呢」一樣;他又說,如果真的感到迷失,都要勇於求助,因為身邊總有人願意幫忙。

David作為今次音樂祭的表演者,他就指可能「(實際)幫唔到啲咩」,但相信人很多時要靠外界「點醒」;而歌曲本身有力量,單是聽到已經可以釋懷;他又分享,自己最近都有面對迷惘,但聽過台灣歌手陶喆的《Run Away》後,「真係接收到(歌詞)訊息」,支撐自己繼續努力。

至於就讀中三的慧敏(化名)則分享,升中後結交到一位摯友,卻因分班後疏遠;加上家中的姐姐因為成績優異,父母經常將二人比較,令她感到父母偏心姐姐而大受打擊。

她曾試過整天反鎖在房間,只能躺在床上哭泣,在校成績又變得更差;直至聽到自己最喜歡的歌手陳蕾的《凡星》、《當我迷失時聽著的歌》時,問自己「係咪做錯咗」、「點解我唔得呢」,終決定重新振作;最後她主動修補家人關係、也效法姐姐自律地看書,擺脫過去手機不離手的自己。

熱愛唱歌的慧敏,也在今年挑戰自己參與歌唱比賽,希望逐步向自己的理想進發,創作出自己的作品;今次音樂祭則在師長介紹下參與,希望向其他面對困境的同學分享、勉勵他們。

女青服務總監(青年及社區服務)林遠濠就指,近年留意到青少年受情緒困擾而救助有上升趨勢。以上年為例,女青提供駐校服務的三十多家中學,收到3,000宗個案,其中有近三分一是情緒困擾、比過去只有兩成有增長。而警方、以至其他坊間團體,都有數據證明學生企圖自殺的數字有上升,當中也有個案平日表現正常,但只是將困難藏於心中,「得佢自己先知」。

他分析指,青少年面對的情緒問題,一般可分為學業、家庭、朋輩三大因素。而在疫情後,不少社工都有反映學校為趕進度,就首當其衝令學生感到學習壓力;至於朋輩因素,則因為疫情期間只可網上維繫,人際關係變得「碎片化」,面對負面情緒,就更難與朋友傾訴、解決。

而父母因素,則更多出現在有兄弟姊妹的家庭,因為父母不時會將子女間作比較,易令子女難受;另外,也可能抱著事事已滿足物質需要,便急於為子女「拆解煩惱」,詢問他們還有何不足,而非了解他們;變相構成壓力。

他希望透過為期兩年的計劃,提早發現青少年的問題、困擾,再以開放態度協助他們解決、面對情緒困難;而部分活動需要青少年主動參與、策劃,也正好讓他們主動走出來,同輩間也可互相借鑒學習疏理負面情緒;他又指,計劃活動雖然完結,但後續女青仍會繼續提供情緒支援工作。

林遠濠又希望今次計劃,可以避免社會污名化、標籤受情緒困擾的年輕人,因為負面情緒「一年四季總有時間遇上」,學會與情緒相處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