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醫療|林順潮倡爭取醫療簽證 重推醫療旅遊 成區內醫療中心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香港醫療資源緊張,北上熱下,不少港人會選擇北上求醫。本身是眼科權威、港區人大代表兼立法會議員林順潮表示,香港與內地是時候可融合醫療服務,互補不足,他以擴展至大灣區的長者醫療券為例,由香港機構參與管理的牙科診所相對安全,便適合納入在試點名單中。他估計下一步或擴展至腸胃檢查、白內障手術等。

面對港人北上挑戰,林順潮認為可善用香港私家醫院服務,重新推動醫療旅遊,建議港府向中央爭取開放醫療簽證,目標先成為大灣區國際醫療中心。「你諗下泰國嘅水平,我哋唔會渣過泰國啩?我哋唔會渣過馬來西亞啩?點解人哋咁成功,我哋唔成功呢?」

▼長者排隊等牙科診所街症籌號▼

+2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過長。以牙科街症為例,新一份審計報告提到,有病人早於下午5時已排隊輪候,仍需至少等待7小時。雖然政府近日提早牙科街症派籌至晚上8時正,但無阻人手不足的困局,如何紓緩本港公營醫療的壓力,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隨著去年中港恢復通關後,港人北上消費熱潮掀起,跨境醫療逐漸受到關注,將部份醫療需求分流至深圳,似乎成為另一條出路。《香港01》早前到毗鄰口岸的牙醫診所觀察,發現大批長者專程北上整牙,當中最大誘因是收費便宜,另一個原因則是長者完成治療後,可立即吃喝玩樂,例如到Costco及山姆超市購物等。

籲融合中港醫療服務 減輕公立醫療輪候時間

林順潮,今年在3月份北京舉行的兩會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促進大灣區的醫療融合、進一步開放「港澳藥械通」、器官捐贈跨境共享、加強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等。

林順潮認為,中港兩地融合發展可互補不足,香港面對地少人多、高昂的薪金及租金等,而內地醫療服務的收費較香港便宜,是時候可考慮融合醫療服務,減輕公立醫院的輪候時間。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為例,他認為香港機構參與管理的牙科診所相對安全,適合納入在試點名單內。「牙科衰極有限,唔會有生命危險,屬於安全範圍。」

▼羅湖一間牙科醫院納入「長者醫療券」適用名單▼

+2

料下步開放腸胃檢查及白內障手術 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

林順潮並引述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指,大灣區試點的考慮因素,包括安全性、服務水平及收費標準等,因此他估計腸胃檢查、白內障手術等,未來可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同時他並建議「公私營協作計劃」,可由現時的本地私家診所,再拓展至內地的試點,向病人提供更多選擇。

既然跨境醫療已成為大趨勢,但部份港人北上求醫仍存有顧累,他們又應如何揀選安全的診所?林順潮表示,內地衛健委會(衞生健康委員會)每季委托第三方調查病人滿意度,由服務水平至收費標準等逐一評審,因此是可信度高的重要參考。

林順潮並說,「港澳藥械通」及長者醫療券名單內的醫療機構,由於已受到港府的認可,同樣值得參考。「一定冇走雞啦,因為政府已經幫你審閱過喇。」

▼3月29日 復活節假期北上人潮▼

+17

倡爭取內地醫療簽證 推動醫療旅遊填補港人北上流失

不過各行各業將近年的經濟不景氣,均歸咎於港人北上風潮,以及南下旅客的消費不如預期,推動跨境醫療會否成為雙刃劍?林順潮表示明白到社會的憂慮,提議可善用香港私家醫院的服務,重新推動醫療旅遊,以填補港人北上流失的消費。「香港愈嚟愈多人北上,但我哋又擔心淘空香港嘛。如果醫療上面,我哋叫做有北上又有南下呢?」

林順潮表示,過往內地病人來港就醫,主要透過醫療保險「墊底」,惟內地近年經濟發展下滑,購買醫療保險的人數減少,再加上疫情期間兩地封關,病人只能留在內地就醫,其後開關則難以突然中斷療程再來港求醫,種種原因導致內地病人較疫情前明顯減少。

因此林順潮建議,港府可向中央爭取開放醫療簽證,吸引持有醫療保險的內地病人,赴港光顧私家醫院,避免公立醫院的資源遭到分薄,同時再逐步發展醫療旅遊,首要目標成為大灣區的國際醫療中心,下一步再擴展至整個亞洲。「你諗下泰國嘅水平,我哋唔會渣過泰國啩?我哋唔會渣過馬來西亞啩?點解人哋咁成功,我哋唔成功呢?」

▼羅湖一間牙科醫院納入「長者醫療券」適用名單▼

+10

促政府「全速前進」推藥械通︰全球啲藥廠都會嚟呀

除了發展醫療旅遊外,林順潮並特別提到2021年開始實施的「港澳藥械通」,該措施目前允許19間大灣區指定的醫療機構,經廣東省審批後,使用在本港註冊的藥物及醫療儀器,而截至今年1月,已累計有28個藥品和28種醫療儀器獲得批准可在「港澳藥械通」下於19家指定醫療機構使用。

換言之,即使未在外國註冊的藥物、疫苗及醫療儀器,只要受到香港當局認可,便能提供予大灣區。林順潮認為,「港澳藥械通」是香港發展醫療產業的大好機會,若海外的藥廠在香港研發藥物,商機不再局限於香港的730萬人,更可擴展至大灣區相對富裕的近1億人。

因此林順潮鼓勵政府不應「有序漸進」推動,反而應要全速前進,以推動醫療產業的發展。「香港一道門打開咗,全球啲藥廠都會嚟呀,中國市場大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