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最快半年後安排港護士大灣區交流 醫管局稱未來續擴大交流計劃
第二批大灣區護士年初抵港交流,與上屆不同,今批護士分布在不同專科,包括深切治療部及圍手術科等。有大灣區來港護士指出,兩地醫療程序大致相若,只是醫學用詞上內地較常用中文,故須時間適應,但認為適應速度比預期好;有本地護士則大讚內地醫護適應能力高及願意學習。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表示,未來會繼續擴大灣區交流計劃,形容大灣區醫護「係助力而唔係負累。」除安排大灣區護士來港外,醫管局亦計劃在6個月至8個月內安排護士北上交流,當中包括罕見病科目,但交流模式仍在商討中。此外,他又指,在護士註冊條例修例後,不排除會招聘曾來港交流的大灣區護士。
大灣區護士來港交流今次涵蓋更多專科,包括深切治療部及圍手術科等。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深切治療)陳正郴表示,部門會取用一對一帶教模式,與大灣區護士一同收症、照顧使用呼吸機病人及洗血病人等。雖然只交流了近兩個月,但他形容大灣區護士態度十分積極,當遇到一些特別個案,其即刻在臨近收工時間,仍然會留下去學習相關醫療程序。他又指,相關護士很快熟習相關程序,因其本來亦有做過深切治療部的經驗。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士蘇志強則指出,兩地醫療程序大致相若,只是醫學用詞上內地較常用中文,故要少少時間適應。他續指,醫管局有為其制定一份香港醫療用語的清單供其在來港前學習,故認為自己適應速度比預期好。他又指,本港分工較為明確,在術前準備由護士負責的工作較多,而術後的止痛部分亦會由護士負責,故學到不少東西。
唐華根表示,未來會繼續擴大灣區交流計劃,形容大灣區醫護是「係助力而唔係負累。」他透露,相關計劃第三批將會有130位廣東省護士來港交流,有信心可以拓展至更多不同專科,包括急症室及腎科等。他又指,在護士註冊條例修例後,不排除會招聘曾來港交流的大灣區護士。
他亦指,在今個月底下月初會與國家衛健委商討,安排本地護士到廣東省醫院進行短期臨床交流,當中包括罕見病例科目如小兒外科、心胸外科。至於交流期方面則會參考其他計劃最長為四個星期,但或會因大灣區與本地距離近而有所調整,「可能每星期上去一日,但就去一年」,預計在未來6至8個月内可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