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桂思死因|醫生稱鄧轉院一周內已知開漏藥 或看門診時受干擾
女病人鄧桂思疑因醫生開漏藥致肝衰竭,兩度換肝後去世,研訊今(15日)午續。涉案醫生林治崑庭上確認,他知道乙型肝炎帶菌者如獲處方高劑量類固醇,須同時處方抗病毒藥以防止乙肝復發,否則最嚴重情況可致死;林另同意他案發時開漏藥,解釋或因診症開藥時「受到一啲其他既干擾」引致,如有人致電或進入診症時提問等。他又承認在鄧須轉院至瑪麗醫院時,已知自己開漏藥。
鄧因高血壓入院
時任聯合醫院副顧問醫生林治崑引述醫療記錄供稱,鄧桂思(下稱:鄧)為乙型肝炎帶菌者,初時因高血壓入院,於2016年8月初確診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IgA nephropathy)。林於8月29日為鄧診症,處方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及控制血壓藥,並建議鄧於8星期內覆診,以查看服用新藥有否副作用,另須在覆診前進行一系列的檢查。
林建議作6個月類固醇治療
鄧後來兩度到醫院覆診均由其他醫生處理,林直到翌年1月20日再處理鄧的個案。當時鄧的腎衰竭程度屬於輕至中度,蛋白尿的問題在服用ACGI約5個月後仍未有改善,但未有身體不適,林建議鄧進行為期6個月的類固醇治療。
相信有向鄧解釋療程利弊
林稱他現時已不記得當初和鄧確實說了什麼,但相信有向鄧解釋療程的利弊,即類固醇雖能治療蛋白尿,但或會影響血糖、血壓、類固醇,引致骨質疏鬆、腸胃出血或乙型肝炎復發等。林補充指,由於服用類固醇有一定風險,故他在處方前必會先取得病人同意。
處理門診時或會受到干擾
林另同意醫生在處方高劑量的類固醇予病人時,應同一時間處方抗病毒藥。至於為何案發時未有處方,林相信他在診症過程中「受到一啲其他既干擾」,解釋醫生處理門診時,或會有人致電他或進入診症室提問,他處方藥物時或會受到影響。
腎科團隊有做補救措施
庭上另關注到,腎科團隊在事後有否作出任何補救措施。林稱,他們有「做360度既嘢去預防情況再發生」,如他們會教導新醫生要向乙肝帶菌者處方高劑量的類固醇藥物時,須同時抗病毒藥;向相關病人派發小冊子,提醒若懷疑遭開漏藥須向醫生查詢;及在臨床醫療管理系統(CMS)設立乙肝帶菌者的警告系統等。
或因某些原因分心致開漏藥
林在裁判官周慧珠提問下,同意他在案發時已知道高劑量類固醇和抗病毒藥須同時處方。林亦同意當日診症時是打算處方抗病毒藥,但最後因某些原因或分心致「開漏咗」。周官另關注病人未服用抗病毒藥的後果,林指根據已刊登的學術研究,有1-2%會引致腎衰竭,及0% 引致死亡,他案發時知道最嚴重後果可致死。
鄧轉至瑪麗醫院一星期內已知道
死者長女胡尚柔則問案發時使用的CMS和牌板中均有警示(alert),提醒林指鄧為乙肝帶菌者,林同意。林又稱他大約在鄧轉至瑪麗醫院後一星期內,已知自己開漏藥。
死者鄧桂思於2017年3月底身體不適到聯合醫院急症室求診,翌日首次獲處方抗病毒藥;她住院期間肝功能持續變差,曾於同年4月13日及20日接受活肝及屍肝移植手術,並於同年8月26日死亡。
案件編號:CCDI 808/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