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澳泳灘亞成年江豚擱淺 屍體嚴重腐爛 今年首3個月累計第18宗

撰文:余月明
出版:更新: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前日(17日)接報,於石澳泳灘發現身長約151厘米的亞成年江豚,屍體屬嚴重腐爛,是本年度第十八宗。保育基金昨日(18日)已將江豚帶回海洋公園作詳細解剖及分析。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接報,在石澳泳灘發現擱淺的亞成年江豚。(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表示,前日(17日)接報通知跟進一宗鯨豚擱淺個案,在石澳泳灘發現身長約151厘米的亞成年江豚,屍體屬嚴重腐爛,性別未知,為本年度第十八宗。保育基金昨日(18日)已將江豚帶回海洋公園作詳細解剖及分析。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呼籲公眾,若發現懷疑鯨豚、鯊魚及鯆魚擱淺個案,請致電 1823 熱線,並提供發現擱淺的時間、地點、相片,讓行動組能盡快到場跟進。而且亦呼籲公眾出海遊玩的時候,記得要帶走自己垃圾。

擱淺個案集中在1至3月? 鄭家泰:江豚會季節性移動

翻查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數據,2023年同期(1至3月)累計有17宗鯨豚擱淺個案,當中有14宗皆為江豚擱淺;而今年18宗鯨豚擱淺個案中,當中大部分亦是江豚擱淺。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接受《香港01》訪問就解釋,江豚分布會根據咸淡水的流域而有季節性移動;而在每年寒季,即約11、12月至4月,珠江流域範圍就會縮窄,故江豚就會較為靠近香港近岸,在江豚死亡時就較大機會衝上香港沿岸。而在打風、大雨季節,珠江流域會轉至香港南邊或中部咸淡水交界,故江豚就不會「游咁埋」,因而才會令人有感其他月份似乎較少江豚擱淺個案。

未能為鯨豚擱淺趨勢下定論

鄭家泰表示,鯨豚擱淺非香港獨有情況,一般動物在海中不論死因為何,一部分的屍體都會衝上岸,因而有擱淺個案。他表示,擱淺個案的數字多年來都不太穩定;長期觀察而言,亦未能夠看到是否有趨勢反映愈來愈多或少,而是否發現擱淺個案亦有不少因素影響,包括動物死後有否衝上岸,會因天氣、水流影響、甚至有機會衝上岸亦未必有人發現,因此太多因素影響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研究20年,都未能下一個結論。

不過他表示,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擱淺小隊,及海豚研究者洪家耀都花不少功夫在屍體上查找死因,惟鯨豚多數上岸後屍體的狀態都較為腐爛,難找死因。但他指,多年來查找到死因的多數為船撞、被漁網勾到,或部分因岸上活動如沿岸工程而導致水質受污染。他表示,雖未能定論擱淺趨勢,但大家在查找死因方面「做到嘅就做啦」。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接受《香港01》訪問就解釋,江豚分布會根據咸淡水的流域而有季節性移動;而在每年寒季,即約11、12月至4月,珠江流域範圍就會縮窄,故江豚就會較為靠近香港近岸,在江豚死亡時就較大機會衝上香港沿岸。(資料圖片)

鄭家泰:政府保措拖步伐好慢 未見有時間表

就保育方面,他建議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應選擇較為環保的選項,如少用即棄塑膠、自備餐具等,形容「個人層面好似好少,但可能香港每日過百萬杯咖啡,如果個個唔用即棄杯,可能都少咗數以十萬、甚至百萬計嘅塑膠杯。」又指可選擇用沒有化學物質的個人用品,如沐浴露、防曬等,可避免殘餘物、有害物質沖落海。

政府方面,他表示研究團隊都在數字上都可見,不少鯨豚都「被人類嘅活動影響得好緊要」;面對威脅,其實很多事情可以做,如劃海岸公園、海岸保護區,惟他形容「講咗好多年,政府做呢啲措拖步伐好慢、我哋見唔到啲咩可見嘅時間表。」

又例如大嶼山南面近岸較多重要鯨豚的棲息水域,他們曾提出將高速船航道避開水域,在爭取多年亦未見成效。他表示,「好需要唔同政府部門、保育團體、專家坐低,睇返香港鯨豚保育情況,再諗可以做啲咩。」他續指,有不少措拖學會認為可以做,但「政府無真係盡力做⋯⋯要睇政府部門有冇決心去保護我哋啲白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