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專業醫護到大灣區醫院考察:一間醫院儀器多過香港整個聯網

撰文:梁祖兒
出版:更新:

大灣區醫療人才計劃在1月15日至29日期間進行,醫院管理局3批專業醫護,包括放射師、物理師及護師,到灣區不同醫院進行考察學習,互相交流。

博愛醫院放射科高級放射師李國威指,考察主要發現灣區醫療器材比香港醫院多得多,一所醫院的醫療設備已多過香港一個聯網的醫院器材;基督教聯合醫院腫瘤科(醫學物理部)高級物理學家陳小強表示,灣區醫院亦已將人工智能應用在電腦掃描上,如幫助醫生勾畫癌細胞作放射治療,過程只需2至3分鐘,可大大提高診療效率,他亦提及灣區醫院的放射治療設備等多自主研發,設計更貼合病人的診療需要。

他們強調,中國自主研發的診療儀器雖未有國際間承認數據,但使用的病例分析主要是華人案例,會較適合香港這個華人群體為主的社會。

內地醫院大範疇應用人工智能在診斷軟件和儀器

14名醫管局放射師在1月15至26日,到灣區的三甲醫院,如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方醫學大學南方醫院等,進行為期11天的實地觀察和交流。

交流計劃重點考察内地醫院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層面,博愛醫院放射科高級放射師李國威表示,人工智能已廣泛應用在診斷軟件和診斷儀器上,如用骨齡智能輔助系統,將手掌骨頭的二維或三維多角度影像映在軟件信息上,過程最多10分鐘,便可診症,比香港的15分鐘更快,有助提高診斷效率以增加服務量。

此外,人工智能亦與診斷儀器結合,李國威指出,香港醫院放射師在為病人進行電腦掃描時,需花時間替躺在床上的病人將掛在身上的裝置擺好,並擺正其手脚;但在灣區醫院,電腦掃描儀器上的天花板設有天眼系統,可用3D追蹤系統及全智能掃描導航功能,透過天眼鏡頭制定病人身體擺放位置,可減低放射師為病人量正位置的時間約一至兩成。

他亦分享,內地醫院對香港的醫健通系統讚嘆不已,醫健通經病人授權後,可互通不同公私營醫療機構的病人病歷、報告等,讓醫生可隨時翻看紀錄,方便診療;而國內醫院則因為「醫院多、地方大」而未能互通病人的病歷,交流的國內醫師亦欣賞香港放射師擁有國際性的專業資格認證。

國內軟件人工智能勾畫癌細胞只需2分鐘 香港則需2小時

基督教聯合醫院腫瘤科(醫學物理部)高級物理學家陳小強,與隨團5名物理師,在1月15至19日到廣東省人民醫院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交流考察。他分享內地醫院已在自動輪廓勾畫癌細胞治療上,應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自動勾畫過程只需2至3分鐘,然後醫生再花另外2至3分鐘檢驗和修改,就可進行電療以殺死癌細胞,而香港腫瘤科醫生則需人手用2至3小時進行以上程序,比內地需時更長。他亦透露,香港醫管局的大方向亦是要引用更多人工智能技術在病人診療上。

他指香港病人在進行腫瘤電療上,需先做電腦掃描,再經腫瘤科醫生人手勾畫癌細胞,然後與物理家、放射師制定電療計劃,才可做到電療,過程需要1至2日的時間;但現在內地自主研發了放療治療儀器,結合電腦掃描模擬器(提供掃描影像)及直線加速器(治療儀器),可一次過在15分鐘內,為病人進行掃描並馬上放射治療,「參觀半個鐘內,已治療咗2個病人」,可見速度之快。

將軍澳醫院護理總經理郭慧敏聯同26位聯網護理部同事,在1月27至29日到兩所廣州醫院及一所深圳醫院參觀,她認為醫管局醫院同內地醫院思想吻合,方向都是「一齊做智慧護理」,又認為護理知識是國際化的,與內地一致。她亦欣賞內地醫院的無紙化做得很好,香港醫院亦都開始實行環保無紙化的診療過程。

中國自主研發診療儀器欠國際承認數據 但適合華人病例

高級放射師李國威表示,以他所在的新界西聯網醫院為例,醫院其實一直都有將人工智能應用在小範圍的診療上,如肺部X光片和頭頸血管診治中風的軟件系統,只是未如內地醫院般廣泛應用在不同診療範疇上,而香港醫院主要用的都是外國診療軟件,例如來自美國、歐洲等,有歐美國家承認數據,但內地醫院則用自主研發的診療軟件,暫未有國際間承認的數據,他認為要再多加交流,比較國內外人工智能診療軟件的不同性能,才能得出孰優孰劣的結論。

高級物理學家陳小強則表示,香港醫院在使用軟件幫助勾畫電療癌細胞上,使用的是外國的人工勾畫軟件,參照的案例會是外國人病例,但內地自主研發的軟件則會用華人病例,相信會較貼合香港人情況,準繩度會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