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識多史】90後開Page寫港史 飲食運動災難樣樣齊:想流傳百年
一年前,各大院校的社交網站Secret專頁有個招募帖,邀請有心人一起撰寫香港歷史,發帖者自覺像個騙局,以為會沒人理會;怎料一年後,當初的奇想竟然成真,名為「港識多史」的網頁面世,更吸引幾萬人瀏覽。史網由十幾個年輕人自發製作,他們鑽研香港地區史、災難史、飲食史、旅遊史等千百年前的本地歷史,並在網上撰寫成輕鬆短文。策劃人說,這些小故事鮮有於中學歷史教育和教科書被提及,卻同樣影響今天香港面貌:「我們在這城市長大,想多點人認識她的過去。」
「港識多史」網頁有「社區探秘」、「美食天堂」、「假日文青遊」、「香江舊事」等欄目,講述香港遊樂場史、本土稻米由來、本地同性戀史等等。
「我們出於好奇心和獵奇」
發起人Lloris於中大歷史系畢業,他說:「香港開埠不只是一個小漁港、幾座山,這個標誌和印象深深刻劃在一般港人的記憶中,但我們過去幾百年其實還有很多小故事。」他抱着這疑問,年前忽發奇想,欲創設本地歷史網頁,於是找來於浸大主修人文學的Heidi於網上發帖,廣邀各路有心人「入局」。Lloris當時只有想法,沒想過製成品:「整件事是自發的,成員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開會寫文,卻沒有收入,誰會吃虧來幫忙?」
豈料發帖不久,竟有引來近百個來自各院校的學生好奇報名,主修學科包羅萬有。「『歷史』不只是教科書和中學課程的內容,任何一件事或現象的開初,都是有它的歷史;也不一定要讀過歷史才對此有興趣,我們都是出於好奇心和獵奇,想尋回一些香港過去。」Lloris說。
自發寫飲食史、運動史、地理史
港史團隊一年來有人加入,也有人中途離場,目前主要成員約15人,包括大學生和打工仔。例如在中大主修城市研究的Danny和Simpson,分別熱衷飲食史和運動史,常翻書鑽研,探究過何以九龍城特別多泰國人和餐廳,又發現原來70年代前中華民國的足球代表隊,差不多有一半是香港人。
而修讀統計學的Kathy自言本來與歷史沾不上邊,卻因愛看偵探小說,看過很多死人塌樓的情節,對香港災難史有興趣,她說:「好多幾百年前的大事例如跑馬地大火、南澳地震、火車出軌等等,當時好多人遇難,但至今已被遺忘。我重看重寫時很有想像空間。」
熱愛行山郊遊的Kris則會親身考察路線,寫過大嶼山汲水門歷史遊,介紹那裏的海峽歷史、以及相傳用以鎮壓急流,讓船隻順利通過的「鎮流碑」等等。他說有些香港地方從前常路過,一直欲知道背後歷史,如今終能趁機探秘。
不止查維基 成員翻書查證史實
這班有心人寫文絕不馬虎,笑說網上維基百科是「開啟知識的啟蒙」,能大概了解來龍去脈,但當中內容不能盡信。他們於是翻查近年傳媒報道、舊報紙和資料書,核查當時事件,才寫入文中。
Heidi說,有些史料需要找來僅存的人物或組織單位,才能尋古溯今。曾有線衫廠提供舊相和舊資料,讓他們發現香港亦曾有高質的線衫品牌。「又有個叔叔主動留言,說大埔松園仙館的故事,這是他的童年回憶,對大埔人來說,卻是一個社區歷史和建築。」
香港史只佔教科書少部分
Lloris憶起從前讀過的歷史書,鮮有提及這些往事:「香港史只在中學的世史科中,佔一小部分,學生全都是以政經角度的研讀,北京條約呀、太平洋戰爭、香港保衛戰和六七暴動,全都很離身,只是用來考公開試的材料。」他舉例,六七暴動可駛入市區的白牌車,當年曾非法穿梭於新界各鄉郊小鎮,後來因漸成為大眾交通公共,政府將其合法化,成為今天的小巴。「這樣生活化去訴說歷史,我們便覺得歷史事件很貼身了。香港歷史本身就是由好多好多與香港有關的人建構而成,非單單是書本上的簡單段落。」
「每天看着城市發展,但就忘記過去」
「港識多史」成員多是生於1990年代,就連理念簡介也引用流行曲《山林道》歌詞解說,認為「每天看着城市發展,但就忘記過去;我們變得只往前看,但卻忘記了就是以前的香港,才成就今天的我們。」
Lloris說,網頁和facebook專頁自去年11月開設,讀者群年長至65歲以上,小至初中生,「他們tag(標記)一些老友記入來懷緬過去,也有年輕人追看,都是對香港歷史有興趣的人。」他們義務寫文,目標很簡單:「我們只是一班在香港長大,喜歡這城市的人,想這城更多過去讓人看見,記載和流傳至百年之後。」
那麼這大半年來寫過數十個千百年前的本土小歷史,又有哪些讓他們自己也驚奇嘩然?請看:年輕人開Page記被遺忘的港史:愛因斯坦話香港同瑞士一樣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