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後打銅老匠人兄弟退休 百年「炳記銅器」將光榮結業成歷史

撰文:鄧宇詩
出版:更新:

每當經過油麻地咸美頓街,總會傳來「砰砰、咚咚」的一陣陣敲打聲,但這熟悉的聲音,將在社區成為絕響。屹立一世紀的香港最後打銅店—「炳記銅器」,隨着兩名八旬兄弟老匠人店主有意退休,賣掉店內所有銅器便正式光榮結業。消息傳出即令不少街坊與銅器用家感到惋惜,甚至有內地用家專程來港,憑着「三寸不爛之舌」才能說服店主兄弟接下最後一批銅器訂單。經歷了一甲子的打銅生涯,老匠人弟弟陸強才笑說沒有不捨,但他秉承父訓,敬業樂業,自言每件作品都是他的心血:「每個工藝人做一件嘢,都係放晒心機落去。」

兩兄弟師承父親打銅做足60年 最難是製作銅煲咀

屹立在油麻地咸美頓街的「炳記銅器」已有逾百年歷史,由店主兩兄弟的父親陸炳創辦,再承傳至下一代,店面裝潢陳設樸實無華,但門口一道日漸失傳的通花鐵閘,歷史痕迹盡現。老匠人弟弟陸強才憶述,父親於20餘歲時從內地來香港開舖,他與兄長陸樹才亦是從20多歲開始學習打銅。

當時,兩兄弟中學畢業便跟隨父親學師,雖然父子血濃於水,但父親十分嚴格,並不會逐步教授,反而要求兩兄弟從學習過程中自行摸索竅門,陸強才笑說:「摸摸吓,都摸咗成年。」自學了接近一年,兩兄弟才從最簡單的水勺開始造起來,但仍未能製作水勺的柄,當水勺做得有模有樣,才能開始製作水勺柄,接着便是水煲......陸強才表示,銅器每一部分都需要自己摸索、練習,製作水煲的咀位難度極高,他剛剛學習時,一日只能打出數個銅煲咀,形狀亦不太好,慢慢練習才懂得如何打出水煲的咀位。

他回憶,上世紀60、70年代,香港銅器十分鼎盛,很多家庭主婦購買銅器如飯煲、燉盅、水煲,水勺、花盆等,「樣樣都有得做」。直至80年代開始,廠家開始改為北上內地設廠,令行業式微,但兩兄弟多年來依然堅持打銅,「一路睇住其他啲老細都做到退休」, 由銅器高峰期走至兩兄弟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打銅匠人,終於亦輪到他們邁向歷史。

+2

匠人兄弟一生只打一份工:敬業樂業,每個工藝人都係用心做

對現代人而言,一生人只專注打一份工,還要做足逾60年,可說是難以想像。不過,陸強才指,靠着打銅器養活家庭,看着小朋友長大,「都好幸福㗎」。被問到堅持做銅器的原因時,他說:「敬業樂業,每個工藝人做一件嘢,都係放個心機落去。」他稱,把貨品交給顧客時,看到對方對產品感到滿意,自己亦會有滿足感。

多年以來,他與兄長製作過無數件銅器,陸強才形容,沒有一件器具特別難忘,因為每一件都注滿了心機,每一件作品,對他們來說都有其獨特性與意義,「好簡單嘅物件,你都要落返好多心機先做得到。」

他又憶述,過去曾有一對夫婦登門拜訪,並希望向匠人兄弟學習打銅,當時陸強才親自逐步教授指點,該對夫婦亦需要花十多天才完成一個水煲,相當花心機和時間,所以他們兄弟從未正式收徒弟,亦導致技術失傳。不過,陸強才十分看得開,他坦言,每一個行業都會有消失的一日,社會接受才得以流傳。他笑言,做一個邊爐鍋需要3日,如果一日薪金達1,000多元,「咁一個邊爐鍋咪要5,000至6,000元成本?咁貴實嚇走晒啲人啦!」

中國冰室自40年代在炳記訂造銅器

由上年開始,炳記銅器結業的消息開始傳出,吸引不少人到訪,訪問當日中國冰室負責人譚氏兩姐妹亦到訪與兩兄弟敘舊。她們指,自40年代開始,爸爸已在炳記訂製大型咖啡盅,直至譚氏兩姐妹營運冰室仍繼續沿用咖啡盅。她指,「質素高,質素唔高點會幫襯咁耐,到我哋結束都用佢哋嘅產器。」 她們又回憶指,以前冰室的鐵銅、麵包盤亦是炳記製造。

賣完店舖內產品正式結業

原先兩兄弟上年宣布會在年尾結業,但到2024年頭仍屹立於油麻地,弟弟解釋,賣完店舖內的產品就會正式結業,店內仍有不少水煲、杯等銅器。對於銅器店結業,他指,「無話可唔可惜,嗰個時代到咁上下,你係要結業就會結業。」雖然兩兄弟表示,不再接單,不過弟弟指,有客人特意從內地到港希望可以訂造一批香爐,「求咗好耐,我先話,好啦幫你做。」陸強才表示,暫時仍未預計到店舖會何時正式結業,不過店舖每日仍然吸引大批市民到訪。

「01心意」與過百慈善團體攜手籌款,讓社區變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層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