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債頑纏】8、90後債務調查:三個𡃁仔一個債仔 人均欠卡數8萬
在上個世代,人們成為「債仔」的原因通常比較「典型」,不少長輩的認知是「好人好姐不會問人借錢」,由遭人白眼的黃賭毒、炒股票等等;到比較受同情的家人患病、生意事務等。他們借錢,若非經由親人朋友,就是銀行或高利貸。
然而,在今天香港,有為數相當多的青年,都因為種種原因而背負債務。他們很多都不嫖、不賭、不吸毒,而只是為了交學費、買家具或旅行這些再正常不過的原因,而成為債仔。除了上面提及的親友、銀行、高利貸這些傳統方式,新興的信用卡普及化、低息貸款公司林立,借錢比以往更容易、方便,促成了這一代債務青年的形成。
借錢方式多樣 廿歲就要債務重組
投資者教育中心在今年5月底公佈了一個關於香港青年財務狀況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500多位受訪者當中,有近三分一人負債。每人平均欠款額達37,000元,有部份更高達50,000元或以上。同一機構在2015年發表的《IEC調查研究:金融理財及借貸的知識、態度與行為》顯示,撇除信用卡與樓宇按揭,1,700多位受訪者中,亦有五分一人在過往12個月曾經借貸;另一方面,根據學生資助處的數字,現時仍未清還學生貸款的在學學生及畢業生數目已累積超過20萬。這些數字,表示除了信用卡,現金借貸以及學債亦是香港人負債的緣由。
年青人大多在大學、剛出社會工作就擁有信用卡。對於網上購物、旅遊,甚至只是在香港購物,信用卡無疑是個方便的付款途徑。惟整個信用卡系統同時是一把危險的雙面刃,香港大學民意網站曾進行調查,八、九十後青年人均擁有2.5到2.7張信用卡,每月平均卡數約佔收入三分一,九十後更超過四成,平均最高卡數總額約$80,000。有不少受訪者表示,欠卡數期間仍會進行高消費活動。亦有三成半受訪者曾經用信用卡衍生方法還卡數,例如現金套現、現金透支、「卡疊卡」。加上信用卡複雜的利息系統,若每月只還最低還款額、或是沒有一筆過還清現金透支,加上利息,實際金額隨時遞增至最初金額的四倍多。信用卡對不熟悉這系統的青年而言,可說是個危險的財務陷阱。
除了信用卡,現金借貸亦是青年債務的主要來源。無論是向銀行、財務公司、朋友甚至家人借錢,都屬於現金借貸。記者向「香港債務重組中心」查詢,中心職員指因無力還款而需要做債務重組的人,年齡集中在20到40歲之間,欠債金額大多為他們入息的十倍左右。至於借貸原因,離不開過度消費、應急周轉、填債等等。
即使不是向銀行及財務公司借貸,大部份年青人都曾向家人朋友借錢,買電子產品、旅行、付租樓按金、付首期、買家具,種種入不敷支的狀況,在網絡討論區隨處可見;你身邊也總有一兩個,甚至更多。
儲蓄的前提
不少財務專家,中老年人對年青人財政狀況的評論,多為「不懂理財」、「搵幾多用幾多」,呼籲年青人量入為出、要養成儲蓄習慣,相信新一代都耳熟能詳。年青人學懂儲蓄理財固然重要,但他們實際上有多少條件去儲錢?
香港生活指數與日俱增,據去年英國《經濟學人》研究,香港一躍成為全球133個調查城市中,生活指數排行第二的城市。即使撇除數據,從衣、食、住、行等必需品,到電子器材、娛樂奢侈品等,十年前與現在的價錢差距也十分明顯,通脹是絕大部份城市人能感受到的。
另一方面,薪酬卻不見顯著增長。收入中位數、各行業起薪點不見得趕上通脹。過往持有大學學位,求職競爭中算是一項優勢,現在或許只是某些專業的門檻,起薪點與高中、副學士畢業相距不大,還可能多背負十數萬的學債。
每月領到的薪水,扣除家用、交通、飯錢、還Grant Loan,部份人不與家人同住,額外多交一份租金、水、電、上網費,正常社交、消遣娛樂、拍拖,算是半必需半奢侈的使費。把月薪減去上面的款項後,或許已剩不了多少。一年儲下來,去個旅行減減壓,回來發現儲蓄金額回到三位數字;又或者家中某電器壞掉,換一台新的,然後存款花掉大半。
債仔出路何在?
從上述狀況思考,不難想像青年為何慣於使用信用卡購物。若能善用信用卡的分期還款,的確能夠同時做到消費與儲蓄。然而,銀行、信用卡公司十分樂意幫客戶增加信用額,眼看不少人薪水只有$15,000至$20,000,每月卻有$200,000的信用額可供消費(一個人還有可能擁有一張以上的信用卡)。如此情況,除非有極佳的自制能力,不然容易掉進卡數陷阱中。
在這城市中,你、你們、我、我們、他、她、他們、她們,很可能都是以某種形式、背負着大大小小金額的債仔。出路,或許是每星期用數十元,劃六個數字,買一個14,000,000分之1的機會;又或許是等待升職加薪,加到能夠負擔必須使費、消遣娛樂奢侈品之外,同時能儲起一筆錢。只是,到時又可能會去思考供車、供樓,以「車奴」、「樓奴」的方式,成為「高級債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