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下的香港故事 60後以模型重現灣仔:「消失的東西才有意思」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低頭細看,原來那是一間理髮店,掛著滿是鏽跡的招牌、店裏放著皮造的理髮椅、角落的電視在播七十年代的廣告片,門外紅白藍的燈筒來回轉動,時光彷彿停留在四十年前。後退一步看,電視機原來只有手心般大,海報比指頭還要小,那是黎熾明(Tony)製作的微型模型。
Tony是六十後,他的模型大多是小時候所見的香港景象—— 我們現在稱之為「舊香港」。「年輕人理解歷史都是上網看圖片,看不到一棟大廈的側面、背面,我們自己經歷過,才做得出來。」於是他用模型,記錄歷史的側面。
攝影:潘思穎,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黎熾明本來是建築模型師,由砌新樓改為造舊樓,記錄已逝去的香港建築。

建築模型師和他的和昌大押

走進他的工作室,枱上是滿滿的微型模型——和昌大押、理髮店、涼茶舖、木屋區......他忙著接好電源,拿出遙控按開關,電視、唱機、收音機一一活起來,和真電器一樣。記者笑問:「可不可以轉台的?」他竟然答可以,原來電視組件全是訂造回來,他再人手裝嵌,把電線從牆身往後穿,接上電源,和真的電器師傅幾乎無異,毫不馬虎。唯一不同的是不用天線,而用記憶卡,播放他在網上找來的七十年代節目。

+5
不足手心大小的電視機,在茶餐廳角落播放著舊廣告。

他本來是建築模型師,造樓盤模型造了二十多年,09年認識了現在的拍檔陳慧姬,才開始造微型觀賞模型。「那時他們微型藝術會要辦展覽,展出灣仔區舊事物,當時我在內地返工,生活好苦悶,便用公餘時間開始做和昌大押。」

「我第一份工在灣仔,就在和昌大押對面。」那是三十多年前,「當時還有兩個招牌掛着,後來都拆了。」他做模型的時候,結合自己的記憶,也參考歷史圖片,希望還原和昌大押最初的模樣。結果一造就上癮,把記憶中的景象一一重現,「印象最深刻是涼茶舖,以前成日跟媽媽去。媽媽會把我們放在涼茶舖,就去打麻雀。那時涼茶舖有電視,又有唱機。」

2009年,他完成第一件作品「和昌大押」。

【屋邨髮廊】坪石兄弟檔一個懷舊一個潮 葉劉掃把頭出自邊個手?

【區區有傳奇.一】深水埗鐵甲奇俠 頭戴鋼煲護目鏡 佢以前係…

大坑舞火龍 為準備不眠不休做足三個月

還有現已拆卸的大坑龍溪臺。「小時候住勵德邨,媽媽放假就帶我們去大坑,飲咖啡、買餸,龍溪臺前面是大排檔,旁邊有兩棵大樹,老街坊都說龍溪臺是龍頭,那樹是龍的眼睛。」龍溪臺曾是大坑的標誌性建築,由於建築物較高,亦傳說位於地區命脈,老街坊相信那是「龍首」,舞火龍也曾以此為起點。龍溪臺於1980年拆卸,但直至現在,舞火龍仍以龍溪臺所在的浣紗街為終點。

「以前舞火龍好好玩,細個嗰陣無圍欄杆,可以跑出去一齊舞,龍尾會撞埋大廈外牆,香灰飛到四圍都係,我們會拿火龍上的香回家,保平安。」為了像真地重現當時畫面,他堅持火龍要能發光,但過程毫不簡單。他先把膠管埋在「龍身」的枯草入面,膠管裏面放燈泡,再用光纖做「香」,逐條接駁。一個大坑舞火龍的場景,他幾乎不眠不休做了三個月。

在龍溪臺起步的大坑舞火龍,以1:46大小重現眼前。(受訪者提供)

「已消失的東西才有意思」

他重現的香港,對九十後來說也許相當陌生,卻是老一輩的回憶。「有好多老人家會特登嚟睇,甚至有老人院帶團參觀,邊睇邊同仔女、孫講,『我以前就係住呢啲地方!』見到佢哋好開心,那時就覺得,唔做唔得。」只造舊物,不怕一味懷舊?「香港人好鍾意睇懷舊嘢、消失咗嘅嘢,如果現有的(建築),可以直接去睇實物,做已經消失的東西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