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創意館】廢校重生:逃得過清拆,卻離社區太遠?
香港現時有百多間空置校舍,但能活化的例子則寥寥可數。租用廢校的申請手續繁複,有團體嘗試申請租用元朗村校為社區服務中心,但拖拉兩年,租期只獲批一年,又因種種因素而擱置申請。鯉魚門創意館(下稱:創意館)前身為有62年歷史的鯉魚門海濱學校,它是如何突破重重難關,逃過被推土機清拆的命運?
同時,創意館推廣當區歷史,積極宏揚粵劇、陶瓷等傳統文化,館長指其定位是介於高雅及社區藝術之間的中層文化藝術館,如此說來,除了延續舊校生命之外,這種介於高雅與社區的藝術,又能否將歷史建築物與鯉魚門社區連結起來?
成功要訣 及早預備活化方案
鯉魚門創意館於2012年啟用,前身為鯉魚門海濱學校。2008年學校遭「殺校」後,「九龍社團聯會」於2010年向政府租用海濱學校舊校舍。
教統局於2002年發表《統整成本高及使用率低的小學》政策 (俗稱「殺校」),由 2003/04 學年至 2011/12 學年,共有 86 所小學因未能符合小一收生最低人數而按「殺校」政策停辦,其中 40 所是鄉村學校,有 62 年歷史的「鯉魚門海濱學校」亦不能避免。
「殺校」導致校舍空置的問題亦隨之而來,香港現時有 105 間空置校舍,但能活化成為其他用途的例子則寥寥可數,如大埔官立中學的「表演藝術中心」、佛教大光中學的「生活書院」及坪洋公立學校的「空城計劃」。租用廢校的申請手續繁複,有團體嘗試申請租用元朗村校為社區服務中心,但拖拉兩年,租期只獲批一年,加上因修葺費太昂貴而擱置申請。
為何海濱學校能夠在 2 年間便能活化為「鯉魚門創意館」 ?
前鯉魚門海濱學校校監葉柏強表示,他於2003年得知學校在「殺校名單」上,立刻與校友設法保存學校的文物,並於2005年編寫一份校刊詳盡介紹鯉魚門及學校的發展史。鯉魚門創意館館長高寶怡博士補充,當時觀塘民政事務處得悉校友保育的訴求,申請把用地改為推動文化藝術空間,並招標接受申請。
高寶怡說:「我向政府多番強調,創意館並非只是舉辦文化活動,而希望向外界展示鯉魚門及學校的歷史和價值,相信這是我們能夠成功的原因。」
鯉魚門與海濱學校的歷史,正正與葉柏強的家族有莫大關係。
葉柏強的叔公葉恩壽為鯉魚門石商,20年代於村內開辦私塾,後因日本侵佔香港而停辨。1946年葉柏強父親復校,並將校名定為「鯉魚門海濱學校」,全盛時期學校共有500多名學生。葉柏強的家族是學校的創辦人,年復年儲了很多文物,有些更超過100年歷史,部分文物現於創意館展出。
館內展品由前鯉魚門海濱學校校監收集
創意館樓高兩層,地下設有陶藝室、展覽館,2 樓的平台及 3 間活動室,則作舉辦工作坊及聚餐之用。中庭位置設有長期展廳,展出鯉魚門石礦及陶瓷歷史。
50 年代鯉魚門以採石為主,共有 4 個石場營運。據葉柏強所述,當時採石業十分興盛,以打石為生的家庭一年內由 50 戶增加至 100 戶。葉柏強的家族經營採石生意,這引起他對研究採石及陶瓷歷史的興趣。
「因為家族的關係,我大學時期已經開始研究打石歷史,加上當時有陶瓷廠租用家中的一間屋做廠房,從小便接觸這兩種行業。現在的展品都用上了十多年的時間收集,能夠有機會展出真是一種緣份。」
葉柏強的家族歷史與研究為「鯉魚門創意館」的成立打下重要基石,亦是團體能夠成功租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九龍社團聯會知道我與學校以及整條村的歷史,便找我一齊幫忙籌備活化學校的計劃。若然聯會只是放陶瓷或其他展品,估計他們需要更豐富的內容才獲得政府支持。」
創意館以傳統文化作主導?
鯉魚門創意館成立3年,定期舉辦工作坊、講座、展覽,題目以鯉魚門的歷史文化為主軸,例如陶藝、鯉魚旗工作坊。此外,創意館亦推廣粵劇、潮州文化等傳統。作為一間創意館,現在是否較側重於推廣傳統文化?
高寶怡表示,她曾修讀藝術教育,於 80 至 90 年代從事推動文化及藝術教育的工作。對於創意館的藝術理念,她自有一套想法。「沒有過去,哪有今天?我認為創意應要有根,透過學習傳統為自己的藝術打下基礎,這樣才可以創作出更有內涵的作品。」
她強調,創意館在傳統與藝術創作是雙線並行。在 2009 至 2010 年,創意館參與「東九龍文化藝術播種計劃」,邀請藝術家製作 10 件裝置藝術,於觀塘海濱花園作展覽,其中一件以大紅花作主題的展品現時放置在創意館的花園。
創意館希望把傳統文化與藝術創作融合。在2012 年,創意館舉辦「戲棚文化課程」,期間展出一系列以 《出色》為題的攝影展。相中捕捉了粵劇演員化妝時的神態。此外, 他們把竹架搭建成九宮格的形狀,把其中八張相片以黑白方式呈現,突出在中心位置的彩色照片。高寶怡指,觀眾欣賞展覽後都表示對粵劇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原居民」早已遷走 難找街坊作導賞員
香港不少團體在多個地區成立「故事館」,所舉辦的活動貼近社區生活,有些甚至以居民作主導,如香港故事館會邀請灣仔街坊擔任導賞員,親自講述舊灣仔及藍屋的歷史。創意館除了展現極具價值的文物外,如何拉近與鯉魚門居民的距離?
葉柏強坦言,鯉魚門很多「原居民」的子孫早已遷走,新搬進來的居民對鯉魚門及學校的歷史一無所知,難以效法其他故事館來組織街坊舉辦活動。反之,他們希望吸引對鯉魚門歷史有興趣的人參與工作坊及導賞活動。他表示現正培訓一班導賞員,向遊人及學校團體講解鯉魚門的歷史。
高寶怡表示,創意館的定位是介乎高雅及社區藝術之間的中層文化藝術館,但鯉魚門街坊街里會否受落?她答道:「創意館是『落到地』,但我們必須具備專業性,因為我們成立目的是希望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她以剛結束的「鯉魚門藝墟」作例子,創意館早前舉辦「魚燈紮作比賽」工作坊,邀請到紮作大師吳大來教授紮作魚燈的技巧,30名參加者來自不同地區,她認為參加者能夠同時學習紮作傳統技藝,又更了解到箇中文化。
審視保育意義
位於灣仔藍屋的「香港故事館」前身為「灣仔民間生活館」,自2007 年開始便組織街坊舉辦展覽、帶領導賞,如:藍屋導賞、唐樓導賞團等,由藍屋街坊親述以前的生活。除了介紹社區文化,故事館亦關注社會議題。早前街坊因反對城規會於灣仔慶雲街建酒店,於故事館舉行展覽。他們自行製作酒店模型及展板講解事情的發展及訴求,希望引起公眾關注。
活化及保育的意義,除了延續舊建築物的生命,還要思考如何將建築物與社區重新連結起來。毫無疑問,鯉魚門海濱學校活化為創意館能重現當地歷史文物,為香港增添一個由下而上的活化例子。不過,如何將之連繫當地居民,乃創意館需要面對的問題。創意館成立僅三年,一切還在起步階段,將來會否更「落地」,成為凝聚居民和鯉魚門社區的新生命,有待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