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樂施會】一人獨奏七種樂器! 音樂人作曲呼籲社會關注小農
認識一個新的朋友,跟認識一件新的樂器,是一樣的嗎?
精通十多種民族樂器的音樂人HakGwai這樣形容學習樂器的過程:「你認識了一個新的男仔,你想同佢get closer(靠得更近),你當然是放多啲時間落去。如果我玩呢件樂器,想玩得好,就自然放多啲時間同呢件樂器一齊。同呢個朋友玩下先,傾吓解先。」如此,他的「朋友」很多,而且來自世界各地......
HakGwai是街頭音樂人。最近為樂施會的「小農發展基金」籌款音樂馬拉松作了一首歌《細雨帶風綠田園》。他希望大家透過這首樂曲遁入大自然,從而更關注世界各地的小農。
攝影:黃寶瑩;剪接:鄧倩螢
表演中,HakGwai一人分飾多角,又彈琴、又敲鈴、又吹笛,忙得不亦樂乎。歌曲透過踏板的循環效果器結合,音樂人轉換樂器時並不會令音樂聲中斷,在重複又不斷逐層遞增的悠揚樂聲中,水聲、鳥聲、青蛙聲,合奏出一首協奏曲。
樂施會的「小農發展基金」是一個更集中資源,為包括柬埔寨、越南、尼泊爾、印度及孟加拉等世界各地的小農提供小額貸款、協助成立互助組織、提供抗災培訓,從而提高生產力,改善生活,長遠脫貧的基金。5月6、7、13及14日,各區會有樂施米義賣大行動,為基金籌款。
樂器是朋友 來自東方的女士、澳洲的土著
這位有尼泊爾血統的港人原來精通不少民族樂器,一般人聽過的、沒聽過的,有二胡、琵琶、古箏、琴簫、笛子、葫蘆絲、馬頭琴、Asalato、Handpan、Didgeridoo、Djembe、吉他、頌缽、口弦、Beatboxing。
他說不同的樂器是自己不同的朋友,而他這樣形容自己與這些「朋友」的相處:「琵琶,我當它是來自東方的年輕女士,澳洲的Didgeridoo,我就當它是很強壯、很有力量的土著。如果你對待樂器,很人性化地與它們相處,就會很開心。你玩樂器時就不會覺得自己要練習,反而就會享受與每一個樂器相處的時間。」
在澳洲感受街頭音樂的美好
那強壯的澳洲土著Didgeridoo,又稱澳洲吹管,是被白蟻吃空的尤加利樹樹幹製成,有過萬年的歷史,最十分古老的樂器。
Didgeridoo在香港很少見,要認識這位獨特的「朋友」需要緣份。HakGwai與Didgeridoo的情誼源於5年前,他去澳洲working holiday時。他說:「我現在玩的樂器都是5年前去澳洲工作假期時學回來的。我留在澳洲一年,當時周街有位,我就坐下來拉二胡。這一年,我認識了很多朋友,澳洲的街頭分享藝術文化很好,政府會發牌予街頭藝人。你在街頭表演,會認很多朋友,因為音樂就會一齊玩。後來我跟了一位日本師傅一齊,他吹Didgeridoo,我就拉二胡,我們互相學習。」
旅行中見證財富不均、貧富懸殊
HakGwai喜歡四處旅行,澳洲之外,他還去過印度和柬埔寨。他說: 「我特別喜歡去東南亞、印度,這些比較落後的地方。很多樂器都是在旅行途中認識到、學到的。我覺得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樂器,如果你了解它,就會了解那個地方的歷史、風土人情、甚至是民族的性格。」
旅行途中總會遇見不同的風景,他最大感受的是「見到好多財富不均,世界貧富懸殊,資源共享出現問題。例如去印度的一些地方,經常會停電,每天停十次電是很正常的事。例如去尼泊爾,連乾淨的飲用水也沒有。這些經驗令我反思,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發展得這樣好的地方。去多了這些地方就發現,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留在香港看見的那般,世界還有很多方面,尤其在貧困地區的人們,他們連生活基本的權力也不滿足。作為香港人,物質豐富,就需要反思,想一想我們這頓飯,米是從哪裡種出來的?要飲水思源,同地球有個連結。」
音樂來自生活
HakGwai說,音樂就是聲音,而聲音是屬於所有生命的。所以,他創作的靈感主要都來自生活,「我喜歡mix and match、中西合壁,將沒有想過的樂器加起來的感覺,將啲嘢炒埋一碟。」所以自然地,他的音樂也就在表達他對事情的主觀認知。對於音樂與社會議題的結合,《細雨帶風綠田園》如何帶出小農貧困的信息?他說音樂希望大家可以關注小農的議題,「(而這個議題)簡單而言,將世界的資源分配得公平些,有資源的人要幫助沒有資源的人。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