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麟街遺蹟】古諮會拒評級 市建局讓步 有望原址保育?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位於市建局重建項目範圍內的閣麟街唐樓磚牆遺蹟,經1個月諮詢,收獲500份意見書,當中有497份反對遺蹟不獲評級。惟上周四(9日)古諮會開會確認評級,維持原判。但直到周日,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在網誌撰文,作出讓步,建議保留約20米、佔遺蹟總長一半完整的磚石,並重置昔日「背靠背」樓房模樣。市建局在13日進一步建議設立資料館。中西區關注組對此表示歡迎,但表示保留範圍需要商榷,並希望一併保留同樣在重建範圍內的唐樓永和號。

閣麟街「背靠背」唐樓遺址,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建議原址保留約20米較完整的磚牆。(譚貴鴻攝)

市建局行政總監:聽到牆身哭訴 望保留完好部份

韋志成在網誌中寫道,他在磚牆前默站良久,聽到牆身哭訴「我的身軀殘缺不堪、面貌亦被破壞,若以這種形態留存下來,就算展現在人前,也就像讓大家『瞻仰遺容』一樣」。他表示要思考如何保留磚牆完好的部份,再次展現唐樓過去的故事。

他續指,目前參考關注團體提供的史料,及手上關於磚牆的土力安全數據,建議原址保留約20米較完整的磚牆,重置昔日「背靠背」樓房的地段模樣,並以資料館展示當時民生的歷史資料和圖片。

中西區關注組歡迎市建局決定,但認為市建局保留的磚牆部份,犧牲閣麟街29號及吉士笠街6號來興建行人通道。這兩處的遺蹟保留青磚樑托,由於1889年建築物條例修訂後,樑托只能使用紅磚,青磚樑托屬早期唐樓建築特色。牆身亦是整批遺蹟中最高(12呎),比市建局建議的部份更完整。關注組要求市建局研究更好方案,並公開進一步的土力及結構數據,與民共議。另外,關注組亦要求一併保育同代唐樓永和號,有助公眾理解中環舊城區的發展歷史。

中西區關注組歡迎市建局決定,盼市建局進一步公開土力及結構數據,與民共議。(潘思穎攝)

古諮會委員:「唐樓都冇左,仲保咩?」​

早前古諮會拒絕為磚牆遺蹟評級,諮詢期結束後,上周四開會續討論評級,結果維持原判。古蹟辦代表伍志和向委員解釋,古諮會五人評審小組指磚牆形態展現不到「背靠背」,遺蹟相關人物如業主Endicott、吳嬌與建築物無直接關係,「洋人業主在中環大火前已經去世,甚至後來的何東與何甘棠,其實只是一般物業買賣,持有一個月左右。」

他亦質疑關注組提出以建築法條例斷代並不準確。港英政府1903年修例,取締「背靠背」等違規建築,故關注組認為磚牆應早於修例前已存在。而伍志和引述評審小組意見,及舉出一份政府1907年檢討修例執行情況的報告:報告中提到,當年存在貪污問題,以及民眾不適應新例,有反對聲音。所以即使1903年修例,難以證實往後不會完全沒有「背靠背」等違規建築。

同時,他重申古蹟辦提出的租務法庭文件,稱閣麟街遺蹟建於1930年代,而非關注組所指的1879年,「寫報告的建築師是陳洪業,他曾參與必列者士街街市及天星碼頭工程,對建築物認知淵博。而且這報告當時經立法局等不同機關審閱。」

伍志和特別提到,租務法庭文件所指,估計建築物年代用到的字眼「estimate to be about thirty years old」,並非出於關注組所質疑的,建築師本人半信半疑,「其實是文件範本,建築師只需在文件上填年份。」

委員林清培便說,雖然收到反對意見較多,但當中大部份是「按範本來填寫」,他認為要欣賞兩封支持信。「不可能有100萬人說地球是平的,我們便要接受。我認為這兩封支持信論證簡潔有力,唐樓都冇左啦,仲保咩呢?」

張朝敦早前查證閣麟街民房磚牆歷史:「鼠疫大爆發後,建築法規定1903年以後的樓房要有後巷,而這批唐樓背靠背,顯然是鼠疫爆發前的建築。」(潘思穎攝)

關注團體:古蹟辦無限放大文件估算

中西區關注組羅雅寧表示,磚牆遺蹟並非要以完整度來評定價值,「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古蹟,本身不一定要完整無缺,而是從殘餘的部份如材料和形態,告訴公眾某一段歷史與時代。如果這牆毫無價值,我們也不會從中找到那麼多歷史資料。」

城西關注組張朝敦認為,古蹟評在會上一味反駁關注組的理據,「然後自以為確立租務法庭文件的可信性。不過古蹟辦沒有告訴給眾委員,該份文件僅針對吉士笠街8號及10號的唐樓。該批遺蹟本來有10間背靠背唐樓,我認為這是無限放大租務法庭文件的估算。」

中西區關注組過去為磚牆提出活化方案,將遺蹟現址變成社區空間,行人隨時可入內參觀。(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