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裔媽媽嘆孩子難融入主流學校 盼政府增加配套 加強教師培訓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政府在2013年取消「指定學校」政策,鼓勵少數族裔就讀本地的主流學校,可是學校相關的配合措施至今仍未完全跟上。一位於12年前定居香港的巴裔母親,嘗試讓兒子入讀主流學校,希望他提早適應本地生活,惟遇到種種問題,最終她決定助兒子轉校到非主流學校繼續學業。她慨嘆,基於學校的同學和教師均不熟悉他們的文化,文化差異下,孩子身處其中猶如外星人,難以融入。她希望政府能對教師加強培訓,除了更了解他們的文化同時,亦能主動成為不同文化背景學生溝通的橋樑,協助推動共融。

巴基斯坦裔、育有兩子的Najma,於12年前定居香港。初來港時,她忙於為3歲半的兒子高夏找學校入讀。Najma初來報到,人生路不熟,在語言不通和資訊不流通下,安排兒子入讀朋友推薦的本地幼稚園。高夏入讀後,校內雖然只有兩位少數族裔學生,但因教師應對少數族裔學生經驗較多,所以當時高夏較能融入學校環境,亦為他的廣東話打下基礎。

巴基斯坦裔、育有兩子的Najma,於12年前定居香港。她認為即使少數族裔希望入讀主流學校,現存的資訊卻不流通,令家長難以找到合適的學校。(曾鳳婷攝)

高夏的弟弟卻未如他幸運,在本地幼稚園求學期間有一段不好的回憶。Najma憶述,當時弟弟幾乎每天哭鬧稱不想上學。Najma便嘗試到學校了解他的學習環境,卻屢遭到職員拒絕,亦不容許她到課室查看上課情況,「當時弟弟年紀還小,不懂得告訴我在學校發生什麼事」。

高夏的弟弟(左)就讀幼兒園時,曾有一段不好的經歷,令Najma一度不大放心讓兒子就讀本地學校。(受訪者提供圖片)

這次經歷令Najma不放心讓大兒子高夏入讀主流小學,害怕同樣的情況會再次發生。其後,在朋友介紹下,便選擇了較多少數族裔學生的小學。但當提及未來出路時,Najma又擔心兒子日後未能融入香港社會,最後Najma決定讓高夏嘗試入讀主流英文中學。

升中時搬屋 跨區選校資訊不透明增加難度

但整個過程未有想像般順利。高夏準備升中之際,Najma一家需要由深水埗搬到沙田,搬區後令Najma更難掌握區內的中學資訊,「我感到好困惑,小學有給我一本小冊子,當中有一個list,但我完全不知道可以怎樣選,加上是跨區,小學老師對別區的情況也不太了解,我不知可以問誰」。

高夏(左)升中時,一家需要由深水埗搬到沙田。Najma(右)希望高夏能入讀主流學校,惟資訊不流通成為選校障礙,最終她需要去信政府機構查詢,才了解到有什學校可以選擇。(曾鳳婷攝)

Najma為兒子找中學的過程都感到十分迷茫,她曾努力自行搜索資料,亦有求助一些幫助少數族裔的機構,但也未能掌握有什麼學校適合高夏入讀。她認為現存學校的英文資訊過於零散及不透明,令她無從入手。

她最終選擇去信政府機構查詢,當時相關部門提供兩區內的英文中學讓Najma考慮,她隨即帶同兒子到兩所中學了解。豈料其中一所見到他們後,便一直嘗試勸退Najma,「當時老師給我的感覺是想拒絕,一直跟我說不同原因,指高夏不適合他們學校」。

入讀主流學校後 少數族裔少年性格巨變

最終,在沒有其他選擇下,Najma只能選擇另一所建議中學。學校對他們十分友善,亦願意配合他們的需求,惟校方過往未有接收少數族裔的經驗。高夏成為校內唯一一個,亦是首個的少數族裔學生。由一個較多少數族裔的學校,轉到滿滿華人面孔的環境,令當時年僅13歲的高夏無所適從,也令他的性格由外向變得沉默寡言。

令Najma意識到問題的是,高夏竟把她準備的中午飯盒,多次原封不動拿回家。即使她追問,兒子只用不同理由推搪,不肯說出真正原因。高夏的成績也大幅度下降,亦對原本充滿期待的齋戒月不聞不問,令她十分擔心。「因為我們需要吃清真食品,我在想是否因為飯盒的食物,令其他同學感到新奇,然後不停問他是什麼來的,令他覺得煩厭,而選擇不食飯,以免被提問」。

為轉校鋪路 欲找補習社被拒

Najma於是重新考慮高夏否適合就讀以本地人為主的學校,正當她決定為兒子轉校時,又遇上另外一個困難。轉校需要主科全科取得B+或以上的成績,但高夏成績下降後,未能達到這個標準,Najma遂希望為他找到補習機會,改善成績。

就是因為他成績不好,我想去找補習,但補習社竟然說因為成績不達標而不收。
巴基斯坦裔媽媽Najma

但有補習機構竟以高夏成績不達標準而拒絕收取,「就是因為他成績不好,我才想找補習,但補習社竟然說因為成績不達標而不收」。Najma對此感到無奈,「可能他們覺得要花多點精力去教高夏,所以才說不收吧」。最終,Najma輾轉下才找到現時這所中學讓高夏就讀,兒子就讀後,性格漸漸開朗,成績也重回水準。

促先培訓老師了解少數族裔文化

即使兒子在求學路上並不順遂,但Najma仍然認為,現時有部分的主流學校很用心協助少數族裔學生融入學習環境,惟配套未有跟上。她認為少數族裔學生主要在語言及文化上需要較大的支援,若學校能為少數族裔學生加強中文能力,例如在暑假前的上課日,加入額外中文課,以及在日常上課天仿效非主流學校以學生的程度分班教學,相信會令他們容易跟上中文進度。

至於在文化上,她認為讓老師先了解少數族裔文化尤其重要,故建議教育局協助老師定期接受培訓,她相信當老師了解他們文化後,有助增加他們在處理少數族裔學生事宜時的敏感度,亦能帶動整個教學氣氛,減低少數族裔學生被孤立的局面,「當其他學生問少數族裔學生一些文化上的問題時,老師也可協助解答」。

我去找坊間不同機構的活動,但大多已爆滿,我希望那些社區活動能讓大家(不同族裔)都有份參與。
巴基斯坦裔媽媽Najma

除了期望政府增加支援外,在Najma在兒子轉校到主流學校後,亦沒有放棄任何令兒子融入香港的機會。她一直積極為兒子在社區尋找適合的活動,惟因大多活動名額較少,又採取先到先得制,令她難以報名,「我去找坊間不同機構的活動,但大多已爆滿,我希望那些社區活動能讓大家(不同族裔)都有份參與」。

在偶然機會下,Najma認識了賽馬會多元文化世心領袖計劃,讓現時就讀中四的高夏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不同學校的華裔和非華裔學生,她認為透過活動能促進高夏對不同文化有初步的理解,助他早日融入社會。

機構建議校方舉辦活動讓不同學生共同參與

賽馬會多元文化世心領袖計劃由愛同行基金會舉辦,旨在讓不同不同學校的華裔和非華裔中三至中五學生參加,增加學生對文化智商的認識及實踐,促進華裔和非華裔青年互相了解及合作。計劃協助他們涉獵多個範疇,如技巧發展、社區參與、國際及文化經歷和提升社會大同的意識,盼能協助建構多元文化共融的社會。

愛同行基金會共同創辦人黃靜虹建議,學校應設立一些相關活動,讓教師、少數族裔和本地學生共同參與,例如讓他們親身到訪文化地點,令三方均有一個深刻體驗,了解對方文化。(受訪者提供圖片)

愛同行基金會共同創辦人黃靜虹 (Eva Wong)在推動共融文化的活動中,接觸到不少少數族裔,她認為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下,鼓勵少數族裔就讀本地的主流學校本是好事,惟有不同的情況出現,在推行過程亦存有落差,反令他們難以融入。黃靜虹建議,學校應舉辦一些相關活動,讓教師、少數族裔和本地學生共同參與,例如讓他們親身到訪文化地點,令三方均有一個深刻體驗,以了解對方文化。

此外,校方亦能提供平台予一些能力較高的少數族裔學生於校內/外分享自身文化,例如擔任文化大使,在開放日中嘗試讓他們對外介紹學校;也可以在早會中,由老師帶領下,以問答形成分享文化給其他同學。黃靜虹相信,透過不同活動的互動,能增加少數族裔學生的自信心及技巧外,亦透過另一渠道令其他人接觸到他們的文化,為共同建造文化共融社會奠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