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新年應保留夜市傳統 平衡市民需要
新年夜市已經是香港春節文化,近年屢屢成為傳媒的焦點。民間自創的桂林夜市和牛下夜市,活用新年的檔期,販賣特色熟食,手拉腸粉、炭爐燒烤,久違美食重現街頭,大受市民歡迎,可惜好景不常,屢遭打壓。今年,情況亦未許樂觀。
打壓新春夜市成常態
《香港01》向食環署查詢,署方依然以强硬的態度處理夜市,署方回覆︰「如發現有無牌小販售賣熟食或禁售或受限制出售的食物,則會即時採取執法行動」,並將桂林夜市一帶形容為黑點。
早前,政府高調提出美食車,容許街頭販賣食物,但入場門檻高達60萬,不是一般小販可以負擔。另一方面,根據理工大學的學者梁志遠估算,檢控每名小販,花費近三萬元的公帑,與其花資源禁止,倒不如思考城市如何容納小販 ,化解官民的矛盾。
新春夜市是香港文化
新年傳統是普天同慶的日子,以往慣例,城市管理不如日常的嚴厲, 無牌小販擺賣,新春也會網開一面。小販自發地滙集的新春夜市,竟成為本地的一道風景,締造平日難得一見的新年氣氛。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在上年的小販政策檢討,提出較開放的講法,視小販為發展多元經濟的出路。觀乎市民對掃盪夜市的反響和青年人如雨後春荀地開設文藝地攤,反映街頭小販已不再難登大雅之堂。事實上,夜市和小販亦漸漸成為世界趨勢。台灣以夜市的美食入選2015年《國家地理雜誌》全球20個最佳旅遊地點。在2013年的一項調查中,當地夜市超過一成的小販擁有大專生學歷。
高局長的態度似乎給小販一線曙光,可惜,食環署仍繼續掃盪無牌小販,尤其是熟食檔。
民間與官方的參與
對於新春夜市,在全面取締和自由放任之間,有更多細緻的管理方式可以落墨,以解決區內居民可能因滋擾而產生的不滿,以及對社區衞生和環境的影響。事實上,上年的桂林夜市,民間團體除了呼籲區內居民在新年4天稍稍忍讓夜市,亦有年輕人幫助打掃夜市, 在現場派發垃圾袋,以保持地方清潔。
長遠來說,官方可參考新加坡的「小販學徒計劃」,推廣和協助特色小食的傳承,年輕人可向資深小販實地學習,亦同時接受衞生、市場推廣的培訓。現時,香港雖有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清單,部分美食,如︰潮州滷水、吹糖等亦有入選,但缺乏實質支援。傳統手藝的傳承,當局應向新加坡學習,積極為老師傅尋找新接班人,既保留本地美食,亦可讓年輕人有一技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