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十字會尋人服務65載 義工浮沉人海尋親:記住團圓的笑容與擁抱
無情天災與人禍,令無數家庭分離失散。昔日科技落後以致親人之間,幾十年音訊全無。要在茫茫人海中找一個人,從何做起?
紅十字會的尋人服務踏入65週年,尋人大使以各種各樣的方法,幫助本地及海外的失散家庭再次聯繫,至今累積3萬多個尋人故事,成功率為三成五,而在成功覓回個案中,失散最久的達七十多年。
承母遺願 弟弟獨力尋姊8年
約10前,麥先生在母親去世前,才從她口中得知自己除了已知的6位姐姐,還有一位失散64年、一出生就被給人領養的姐姐。母親逝前的心願,就是尋回那位女兒。當時麥先生尚未知道紅十字會的尋人服務,唯有自行尋親。
麥先生回憶,50年代是個悲慘時代,很多家庭根深蒂固地重男輕女,當年他姐姐在育嬰院的第十日,就被父母送走,從此一去不返。麥先生曾是程式員,退休後全力尋親。他到當年安排領養的堅道聖堂,託修女查探姐姐下落。修女拿出一本厚厚的紀錄簿,翻查六十多年前的歷史,找到姐姐和領養父母的姓名。他帶住姓名到生死註冊處找到更多資料,查出領養父母曾到牛頭角一帶的教會,便在教會通訊冊子刊登尋人消息。麥先生也曾在Facebook搜尋姐姐--同名同姓的人有幾十個,然而沒一個是她。
幸得機構襄助 終於重逢
8年光陰過去,麥先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最終他遇上紅十字會。機構以人道理由幫忙尋親,相約傳媒進行採訪。新聞一出的第二天,姐姐便由女婿告知,報上登了自己與養父母的姓名。這時,她方知道相隔大半世紀,弟弟仍在尋找自己。她立即打電話到紅十字會,與對方相認。麥先生一生從未見過這位姐姐,然而二人一見如故。他形容當時覺得姐姐的模樣與膚色,與其他姐妹有七成相似,心想:「『眾裏尋他千百度』,(自己要找的)一定是她。」
六十多年過去,姐姐「再遇」親母,已是拜祭之時,但已陰陽相隔。麥先生最感安慰,是終能為母親圓夢,也還自己一個心願。現在麥先生與姐姐努力追回從前未曾相認的歲月,時常相約吃飯,在餘生好好珍惜一度錯過了的天倫之樂。
義工抓緊蛛絲馬跡
年過半百的甄慧芬,念念不忘失散的親人,深感家人團圓並非必然,於是退休後她當上紅十字會的「尋人大使」,義務為各散東西的家庭尋覓至親。
做了10年尋人工作,甄慧芬見證無數團聚或苦尋無果的故事。她說要在茫茫人海尋找一個人,其實相當困難。不少尋人者提供的「最後通訊地址」經已清拆,街道大樓消失;不少被尋者更幾經領養飄泊、名字一改再改,幾乎無跡可尋。
在尋人過程中,尋人大使會四處街訪,根據「最後通訊地址」到還未清拆的街道逐家逐戶拍門、走入附近老舖,向街坊與店主查問下落。她回憶,有次團隊找到一位大廈保安員,他剛好是被尋者從前的鄰居,於是他們便從蛛絲馬跡,又再尋找下去。
相較起10年前,甄慧芬表示近年愈來愈多公私營機構願意幫助,在公司系統裏找尋同名同姓的會員與客戶,協助查探失散者的下落。每個人總有「身份」、存在過必會留下痕跡;尋人大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不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原則下,透過工會、校友會、宗教團體、長者服務中心、社會福利署、警務處等的網絡搜尋。同時,他們會在黃頁尋找公開資料,打電話給同名同姓的人;若能成功縮窄範圍,便會到相關的地區中心及附近屋邨張貼海報,以及於該區的社福機構網站刊登尋人告示。
婆婆異地尋親 36年後團聚
遇上國際失散個案,尋人大使會與紅十字會外國分部合作尋親。曾經有個本地與海外的失散故事:70歲的賴婆婆生於柬埔寨,家中排行第三,與7位姐妹在金邊長大。1970年,當地政局不穩,賴婆婆隨丈夫移居香港。5年後,柬埔寨爆發內戰,她在紛亂中與所有姊妹失去聯絡。賴婆婆後來知道很多親友在戰爭中死亡,她緊抓着昔日收藏的書信,心裏憂愁,卻苦無尋親方法。
5年前,她透過紅十字會國際分部,尋回失散36年仍住在金邊的姊妹。歲月不饒人,昔日7位姊妹,只剩兩位在世,其他的無緣重逢。數年前,她懷住緊張的心情,飛到金邊與妹妹見面,團聚雖遲了36年,但她們一碰頭就緊緊相擁。現在賴婆婆會與兩位妹妹視像通話,一談就談上數小時,以解長年分隔異地的思念。
「尋回」卻已病危或離世
尋人服務至今累積的3萬多宗個案,本地尋找期限為18個月、海外則是30個月。過了期限,用盡方法,就只能結束尋人。
甄慧芬黯然解釋,有些家庭失散太久,尋人者所能提供的資訊不多,要在浮沉人海裏找一個人,實在艱難。而於戰爭失散的親人年歲已高,有的成功尋回卻經已病危或過身。正因如此,她不忘每位能夠重逢的幸運兒,深深記住團圓的笑容與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