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籠罩負面氣氛 學生難梳理情緒 中學校長倡「先聯繫再改正」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有民間青年智庫今日(13日)以Zoom形式舉行《2020全人發展論壇》,講述本港全人教育及青年抗逆力問題。本港近一年經歷大型社會運動及疫情雙重打擊,令社會籠罩着負面氣氛,年輕人未及處理情緒問題,便面對復課的學業壓力,情緒健康令人關注。席間有中學校長提出,在全人教育下,對年輕人應採取「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的方向,先了解他們所需,把他們的情緒梳理好,其他能力才會同步上升。有教育界代表及社福機構管理層亦認同應先替學生重建信任及聯繫感,令他們感到至少有一個人與自己聯繫,才能學懂珍惜生命。

論壇由MYWO研究員黃樂謙(Ambrose)以其關於社交及情緒教育的報告內容揭開序幕,第一部分請來港大教育學院榮休教授程介明及MYWO總監劉鳴煒講述近一年來在社會運動及疫情影響下,學生全人發展的能力應往什麼方向培養。程介明認為,現今社會瞬息萬變,人人應不斷學習,全人教育應該集中培養學生應如何對持其他意見的人,以及關愛其他在群體內生活的人。而劉鳴煒則認為應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因為在疫情下,網上學習帶來很多自主能力的挑戰」,另一項需被培養的便是抗逆力,「疫情帶來很多不明朗因素,為學生帶來很多學業上及情緒上的衝擊 」,最後一項則是自願溝通能力,「網上學習令大家不習慣表現自己,長期下去會影響社交及溝通能力」。

程介明促把握機會令學生自主學習

程介明亦同意此說法,他指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欠缺自主,「但這次疫情開了黃金窗口,是否可把握機會令我們的學生更自主呢?」他提倡學生應嘗試自己安排學習時間表,令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將來的傳統學習模式比例會收縮,但網上學習的比例會相對擴大」。

保良局馬錦明中學校長夏文亮認為,經歷大半年的社會運動及疫情,令不少學生產生無力感。(MWYO影片截圖)

停課太久致產生被分離感覺 留家抗疫衝突增

論壇另一部分談及青年抗逆力問題,出席者包括保良局馬錦明中學校長夏文亮、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何玉芬博士、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總主任陳偉良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志裕教授。夏文亮校長認為,經歷大半年的社會運動及疫情,令不少學生產生無力感,「因為以他們的身份來說做得不多, 疫情下留家抗疫,學生與家長也有很多衝突,加上與師長及同學很久不見,會讓他們有一種被分離的感覺」。何玉芬博士也認同這一年的負面情緒很多,而情緒教育作為成長中重要的基礎,必須為學生重建聯繫感,令他們感到至少有一個人與自己聯繫,才會珍惜生命。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何玉芬博士認為情緒教育作成成長中重要的基礎,必須為學生重建聯繫感,令他們感到至少有一個人與自己聯繫,才會珍惜生命。(資料圖片)
「年輕人覺得支援自己的群體全都消失,亦對成年人的信任感越降越低。」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總主任陳偉良

社運及疫情前 本港年輕人心理狀態同樣不理想

陳偉良則從社區角度看學生需要,他指不少同工希望在社運後即時安撫學生的情緒,惟被疫情打亂計劃,負面情緒積累下,造成社區創傷,「年輕人覺得支援自己的群體全都消失,亦對成年人的信任感越降越低」。他指近期收到不少虐待兒童的求助個案,亦有不少學生希望離家申請宿舍居住,若復課後即時談及學業進度,可能會令年輕人無法處理情緒而被迫壓抑,產生負面影響。趙教授引述研究報告中的2018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數據補充指,即使未發生社運及疫情,本港年輕人的心理狀態都是不理想,故發生大型事件時,對他們來說的衝擊也特別大,「如果我們仍是抱着救火的心態去處理學生情緒,是救不了核心問題」。

「你必須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即使是中六學生趕考公開試,也需把他們的情緒梳理好,才會讀得好,再急也要由慢開始。」
保良局馬錦明中學夏文亮校長

夏文亮校長提出「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的建議,指教育學生前,必須與他們有連繫,「你必須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即使是中六學生趕考公開試,也需把他們的情緒梳理好,才會讀得好,再急也要由慢開始」。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總主任陳偉良認為,若復課後即時談及學業進度,可能會令年輕人無法處理情緒而被迫壓抑,產生負面影響。(資料圖片)
「我們主張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感受,情緒是好的東西,包括負面情緒。」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志裕教授
+1

引台灣電視劇《想見你》台詞 情緒不應分對錯

趙博士慨嘆本港主流教育文化,一提及情緒便覺得應該去除,「我們主張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感受,情緒是好的東西,包括負面情緒,例如你感到有危險便會離去,對學業失望便會化成動力進步,或將憤怒變成有建設性的事」。陳偉良同樣認為應教導學生情緒不應分對錯,他以台灣電視劇《想見你》作例,指劇中女主角天性內向,企圖輕生下說出的對白令人震撼,「悲觀內向就是錯?不受歡迎就是錯?很多人叫我努力一點,但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要我再努力一點?」陳認為以目前的社會氣氛,年輕人不敢胡亂跟別人說話,更影響社交能力,故如何在校內重建雙方信任是很重要的事,「首先要覺得自己被接納,其次是認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第三是讓他們感到周遭環境是安全的,身邊的人還可信賴」。

陳偉良認為應教導學生情緒不應分對錯,他以台灣劇集《想見你》作例,指劇中女主角天性內向,企圖輕生下說出的對白令人震撼,「悲觀內向就是錯?不受歡迎就是錯?很多人叫我努力一點,但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要我再努力一點?」(網上圖片)

論壇後半部分由基金會代表及青年與教育界代表談及申請基金的問題。突破機構人才資源及外事主管林偉漢及全職教師祁宇沺同樣希望,運用基金時可得到更多靈活性,否則很多理念會被扼殺。利希慎基金總裁何宗慈女士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代表曾芷詩女士則表示,即使提供足夠的靈活性,項目也需要有明確的框架,例如計劃的長短,認為雙方可增加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