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人語】六旬造鞋匠無懼加租、獨守工廈:直到身體郁唔到為止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做鞋好複雜。」快要步入古稀之年的造鞋匠葉靜說,做人也不簡單,當年乘工業起飛的快艇,成為房屋委員會轄下工廠大廈的首批租戶,以優惠租金1,050元開展事業。轉眼工業式微,20人的小型造鞋工場,如今一手包辦;由昔日只視造鞋為一盤生意,轉為替患有扁平足、腳骨突出、腳趾重疊等足部缺陷的人士造鞋,可謂「救人」無數。今年,房委會逆市加租至1,600元,加幅近四成,「當年說要扶助中小企,現在式微了,就忘記社會責任。」他認為香港還有人需要人手造鞋匠。
攝影:林振東

當年,20多歲的葉靜跟着叔叔學造鞋,滿師後自立門戶。他的造鞋工場曾落在深水埗、九龍城和重慶大廈,及後遷往荃灣木屋區,誰知木屋區一場大火,化為烏有。「後嚟房署起咗六幢工廠大廈,將我們安置到其中一幢,就係晉昇。我睇住它拆棚㗎!第一期係點樣,我仲記得好清楚。」

大火燒毁山寨廠 政府建優惠工廈安置

政府自行興建工廠大廈,始於1954年的徙置計劃。50年代,香港遍布家庭式工業及小型工場的「山寨廠」,並多設於寮屋區及徙置區,以獲取廉價租金和勞動力。當寮屋區及徙置區因大火、天災而摧毀,或政府要收回土地時,除公共房屋外,政府亦要提供地方予工場重新經營。1957年,香港落成首座工廠大廈——「長沙灣徙置工廠大廈」。1973年,新成立的房屋委員會既接手了政府發展的八幢工廈,還自行興建九幢,不同於最初的七層設計,新工廈高達26層,1982年落成的晉昇工廠大廈(下稱晉昇)正是其一。

全港只剩下六座房委會工廈,晉昇是其中之一。

為吸引中小企 月租曾劈至$600

葉靜是晉昇工廈的首批租戶,他說:「我租10樓,成層得我一個。第一期我仲記得好清楚,十一樓以上租金貴少少,因為承托力好啲,主要係啤塑膠。10樓以下一般有重型機器。」一個單位25平方米,優惠月租1,050元。最初,整幢大廈只有30戶,房委會為吸引中小企進駐,租金甚至一度減至600元,「當初每人只可以有一個單位,但因為太少人租,收咗租都唔夠管理費,就畀我租多兩個單位。」80年代,工業蓬勃,晉昇工廈出租率達100%,每一個新廠戶都喊葉靜做「看更」,意指他最早來到這裡,對一切都瞭如指掌。葉靜的生意也連帶興旺起來,遂多租兩個單位,把它們打通,聘請約20人,開展半輩子人手造鞋匠的故事。

工友如鄰里 走廊開枱打麻雀

有別於一般工廈的灰沉陰暗,晉昇的單邊設計令陽光灑進每個單位。只要把門打開,便可遠眺山上的葵盛西邨,葉靜指着山丘說:「以前對面仲是木屋區,嗰時未有嘉里(貨運中心)。」入行46年,葉靜見證晉昇最風光的時候,「以前呢度乜類型嘅工業都有。」

工人閒時都喜歡在走廊找點樂子,「你只要喺條走廊一嗌,實有人同你打,一嗌就幾枱麻雀。」葉靜笑說,各工場之間猶如家人。\,「收工之後,我請佢哋去深井食燒鵝!坐滿兩架貨車!大家開心有乜所謂。」他一臉輕鬆地憶述,兩個女兒也在這條走廊踏着單車長大。

葉靜的大女為皮鞋拍攝宣傳照。

難捨廿位手足 一星期造3.500對鞋

說起往事,很多回憶均來自昔日廿位手足,葉靜自豪地說:「佢哋都係黏掹皇帝!佢哋係手工最好嘅。」造鞋工序繁複,先為客人度腳、畫樣、車面、縫合、黏掹、套上鞋楦、用手掹鞋面至立體成形、黏合鞋底,最後批底。工場內沒有階級之分,葉靜甚至會替兄弟買飯,「冇所謂啦,韓國嗰張單都是靠佢哋。」

某次,韓國廠商喜歡他的手藝,找他訂造五萬雙女裝鞋,是歷來最大筆生意。可是人手有限,自然要捨棄其他訂單,葉靜不想忘本,「你不可能為了五萬對鞋,就放棄其他一直以來的訂單。」最終他只答允造兩萬雙,靠着一班手足,一星期便造好3,500雙女裝鞋。

房委加租近四成 斥忘社會責任

1990年代,「工業北移後,覺得政府開始唔太理會中小企。」1992年葉靜回內地開廠房,「大陸學到技術後,件工(非技術勞工)七蚊一日,香港只係工場嘅師傅都一萬蚊一個月。」數年後,葉靜結束內地生意重回香港。回內地期間,葉靜沒有關閉晉昇的工場。左邊的單位早已換了好幾伙,工人逐一離去,「香港連做鞋楦廠都冇,搬走嘅搬走,消失嘅消失,以前係木楦(人手造),𠵱家轉咗做膠楦(機器造),因為木楦都趕唔上膠楦嘅生產成本同速度。咁冇模點造鞋呢?」直到最後,只剩葉靜一人。

孤身守着25平方米的工作室,葉靜不想放棄,無奈現實逼人。私人工廈沒有如此細小的單位,但葉靜也沒想過搬遷。房委會轄下仍有六座工廠大廈,約有3,350個租戶,租約均為期三年,現時的出租率大約為99%。葉靜不忿:「細單位一定有需求。」他指這十多年也有加租,但這次加幅實在不合理,「房委會轄下嘅工廈點可能跟市值加租!」

現時,晉昇平均租金約為每平方米65元,以葉靜的25平方米單位為例,租金由每月1,200元加至1,600元,雖然很便宜,但比3年前的租金,平均加幅約38%。房委會回應,轄下工廠單位的租金是以市價釐定,而租金水平會因應其位置、樓齡、附近交通情況等作整。葉靜曾聯同20多名房委會工廈的租戶示威,惟事件未有任何進展,「當年工業起飛,政府就扶助中小企,𠵱家式微,政府唔能夠忘記社會責任,而且政府自己都冇扶助工業!」

鞋墊印上「PAPA」,意為爸爸替女兒造的鞋。
許多鞋楦都仍然保留,葉靜慨嘆都找不回了。

為輪椅上的人造鞋

「一定要有造鞋呢個行業!因為可以幫到很多有腳患嘅人。」

「以前為賺錢,𠵱家真係為興趣。」69歲的葉靜重新在製鞋業找到樂趣,現時主要幫助足部有缺陷的人度身造出一對「靚皮鞋」。他說有不少香港人受腳患困擾,扁平足、腳骨突出、腳趾重疊等,無奈在港難覓一對合適的鞋。每隔數年,就有一位腳掌偏大的台灣和尚來找葉靜造鞋,「有腳患嘅人一定係著波鞋,但有時返工要著皮鞋,有時都想著靚啲。」他憶述曾收到一個電話,問可否替輪椅人士造鞋。後來,有位女士推着伯伯過來,女兒說冬天快到,即使終日腳不落地,也想做雙靚皮鞋為父親雙腳保暖。葉靜覺得感動,便連夜趕製皮鞋。他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不少客人的照片,「因為我好想見到客人第一次著對鞋個樣!所以會叫佢哋傳番照片。」

近年興起手作風,市面湧現皮革教學班,可會找人繼承手藝?或另有新出路?葉靜主動提及手作風不是真正的解決方法,「問題是近幾年興手作,上幾堂整銀包、整袋不難。但學鞋就易學難精,好多人學少少唔識就跑過來問,你唔係有心喺這行發展,我就唔教,因為我唔想害咗人哋個仔女呀!製鞋唔係三五七年就可以,你要做到想造乜鞋都可以造。」葉靜指若只是「玩玩」,為興趣,去皮革班就可以。訪談當日,有位年輕女生擠在工場內,正在默默造鞋。

女生的名字叫Jess,是葉靜細女的朋友,不時以皮革創作立體動物畫作。她表示不是以擺市集為目標,更不是要做生意,只是單純對皮革有興趣,於是她一星期來四天,跟葉靜學了兩個月製鞋。Jess未有考慮將來人手造皮鞋,「現在試造最簡單嘅女裝平底鞋,未算太難,但造錯或度得唔好要重新再嚟,已經拆咗幾次。」

Jess默默學了造鞋兩個月。

「造鞋直到身體郁唔到為止」

「我𠵱家迷咗落去。」想不到日復日做了數十年鞋匠,葉靜說比起以前更有興趣造鞋。他坦言,造鞋已成為夕陽工業,但他有如此寄望:「造鞋直到身體郁唔到為止!」而不是因為房委會加租被迫結束這項傳統手藝。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