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頭村古蹟旁村屋改建失舊日風貌 學者:評級制度應更清晰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常在沙田活動的人,或者都曾經過火車站旁邊的排頭村,其中排頭村5號和6號古屋在2009年被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然而近年旁邊的村屋紛紛改建為西式房屋,近日再有一幢村屋拆卸改建,被指影響整體古蹟觀感。

沙田排頭村兩幢古蹟之間,舊屋都已改建,今年其中一幢更擬改作三層西式房屋,被指影響古蹟的整體氣氛。(黃妍萍攝)
沙田排頭村兩幢古蹟之間,舊屋都已改建,今年其中一幢更擬改作三層西式房屋,被指影響古蹟的整體氣氛。(CP Joseph@ Wikimedia Commons)

除列歷史建築古屋外 全改建成丁屋

排頭村於清朝咸豐年前興建,有超過150年歷史。藍氏先祖由廣東省五華縣南遷至今香港深井定居,後來其房舍被風雨所毀,藍勝昌於是攜同妻兒來到沙田排頭村開基。藍勝昌逝世後,其妻再嫁予一名邱姓男子,故排頭村內有藍姓及邱姓兩姓人

排頭村5號、6號以及幾屋之隔的藍氏家祠,於1920至1930年代以青磚建成,分別被列為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然而並列的其他屋子都已改為西式建築,舊式瓦頂消失,只見現代化的平房。最近同列的最後一幢非歷史建築舊屋拆卸,現正建設三層高的西式房屋。村長藍玉棠指,原屋已變得殘舊,常常漏水,該戶現正興建丁屋。住在附近的村民藍小姐說,舊式村屋不夠住,許多人都要搬到外面。

古蹟掌故專家蘇萬興指,這些舊村屋有近百年歷史,拆掉某部份的舊屋很可惜,「影響完整性,保留整排古屋可體現當時的社會面貌,但還是要尊重業主。」

據現時的制度,「法定古蹟」級別以外的一、二、三歷史建築都不受法例保護,但有維修資助基金,惟申請者須開放其物業予公眾參觀。一海之隔的澳門,在提供誘因上走多了一步,為修復古蹟的業主提供稅務減免及放寬規劃限制等措施。

村內仍有不少古老的石牆。(黃妍萍攝)
藍氏家祠被列為三級建築,牆上有中國雕飾。(黃妍萍攝)

單棟保育足夠嗎?  澳門設保護區  保育建築群

澳門在獲評級建築周邊的房屋設保護區,但香港卻無任何保護政策。古圍村保育學者、香港教育學院副教授袁月梅指,政府在決定以單幢或整群建築為單位評級時,需制訂更清晰的準則。另一邊廂,澳門的歷史遺產類別中有「建築群」,採地區為本的保育方式,更在文物建築周圍劃定保護區,袁教授指香港人口多、發展速度快,土地價值較大,政府或不會考慮設保護區。

袁教授指,面對土地發展時往往有不同的利益團體角力,應多從平衡經濟和歷史文化方面着手。同時她認為可從教育開始,讓大眾看建築時不會只看到商業價值,並加強保育聲音,讓政府正視民意。

一牆之隔,面目全非。(黃妍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