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山睇芒草】追尋秋日芒蹤 文青最愛的漫山金黃
香港人對芒草應該一點也不陌生,由《大時代》慳妹死在方展博懷中的經典一幕,到不少MV和唱片封套取景的漫山金黃,都以芒草為背景,畫面浪漫淒美。
適值天氣開始轉涼,季度性「行山癮」又發作,腦海自然浮現芒草及腰、隨風搖曳的美景。在臉書放張芒草照,是文青的指定動作。
大東山芒坡具層次
秋日觀賞芒草的景點多的是,大東山、飛鵝山、大帽山、馬鞍山昂平高原和大嶼山北面的老虎頭,都可找到「芒蹤」。路線眾多,當中以九龍飛鵝山東面百花林入口最方便易走;而位於大嶼山的大東山則比較崎嶇,但那裏的芒草坡山巒起伏,畫面極具層次。
路線要求高體能
大東山是不少行山人士鍛練體能的熱點,準備參加毅行者的曾先生說,這路線對體力要求非常高。「有兩邊路可上山頂,如由伯公坳上會容易一點,因為路程較短;黃龍坑上就好考體能,因為梯級又多又高又長。」由於要練體能,他選擇走黃龍坑一邊。「有人會嫌它沉悶,但我愛它的直上直落,從不轉彎抹角。」他建議行山人士別逞強,要按自己體能而行。
另外,大東山頂的路頗狹窄,行山人士要一個跟一個走,如要超前則要提示其他人讓路。曾先生周末到過山頂,他估計因這路線較考體力,因此山上多是年輕登山者,沿途亦沒有見人摘芒草,秩序大致良好。
芒草:粗生護坡植物
芒草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對生態平衡亦扮演著重要角色。全球有超過15種芒屬植物,香港原生的品種包括五節芒及白背芒,多長於山坡草地,每逢秋冬開花,有維持水土及生態修復的功能,是優良的護坡植物。芒草的「粗生」特性,能適應不同的生態棲地,如農地、鹽份地、乾旱地和重金屬污染地,更可在被山火破壞的焦土上快速生長。
用途多且具生態價值
作為生態系統的一環,芒草地為許多生物提供生存空間,例如鳥類會在其中築巢和覓食,也是弄蝶科蝴蝶的食草。早在香港未發展前,農民的日常生活都會用上芒草,例如綑成掃帚、以其莖稈搭建籬芭及瓜棚,亦可用作黃褐色染料、編織日用品如雨傘等,更是飼養動物的牧草。
柔脆芒草可煉生質能源
近數十年,芒草的開發前景備受科學家關注,當中以研發成生質燃料最具話題性。中國湖南及台灣等地的科學家,早於80年代已進行芒草雜交改良,研究開發成合成塑料、紙漿纖維造料,當中以芒草提煉生質燃料最值得關注。經過育種改良的「大芒草」每公頃年產量可達45 公噸,是高生產力的生質能源原料。
碳中和循環考慮
研發生質能源可是石油問題的其中一個解決方案,生產過程涉及光合作用,形成碳循環,比石油等非再生能源更環保。不過,擁有大片土地的國家如阿根廷和印尼,考慮到經濟價值而大量伐木和焚燒森林,開闢土地種植生質能源原料,如玉米、芒草、甘蔗等,這做法卻打破了「碳中和」的理想循環,是現時生質能源發展面對的最大阻力。
一株柔脆芒草,卻關係到再生能源、石油危機等問題,想到香港擁有不少未被破壞的芒草勝地,這至少也值得我們驕傲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