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出租創作空間150日 宗旨「唔試唔知做唔到」
今日(13/10)是芬蘭的「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國際失敗日),一個鼓勵大家嘗試失敗的日子;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而失敗都只因試過。
香港寸金呎土,不只性空間不足,創作空間同樣不足;不少人因土地問題,連嘗試失敗的機會也缺乏。為鼓勵創作人勇於嘗試,一個共享創作空間「Trial and Error Lab」將以150日,分為11組以「木工」、「音樂」、「攝影」、「話劇」等單位,在同一空間共同創作,他們將如何共享與共生?
小情侶找到創作的窩
Jim及Claire是一對情侶,Jim擅長木工、Claire則是對陶瓷、首飾、書法等均有涉獵。木工陶瓷需要機器,他們一向各自往工場實際製作產品。只是繪畫及構思產品設計,同樣需要空間,「你到工場時就是實際落手落腳整,不會再想個設計。」
過往,二人均只是各自埋首做自己的事,即使聊天時也許曾彼此激發靈感,但始終不曾正式坐下來,一起共同構思產物設計:「如果在家就是休息及Hea的狀態,不是工作的狀態。如果專乘租一個空間,又太花錢,因老實說,設計在硬件上只需要一張桌,但在軟件上更需要寧靜的環境及空間。」
直至今年8月,他們看到佐敦開設一個約1000平方呎的共享工作空間——「Trial and Error Lab」,並以平租招募租用夥伴。一張5呎X3呎的工作桌,1000元月租包水電冷氣WI-FI,租期為150天;而整個空間需與其餘約5個固定創作單位、及數個流動工作單位合用。「其實也不算太平,計返條數也需約20元一呎。但我們最期待的是能與其他媒介的創作人交流靈感,激發思維。」
因為正式有了「工作室」,Jim及Claire終於「的起心肝」成立一個屬於2人的品牌「雜崩冷」(Zaap Bang Lang),顧名思意,就是甚麼也可以Crossover。Jim經常有奇想,如用水管的其中一個組件「膠塞」改裝變成飾物、或將鑼絲批的「批身」改裝成頸鍊等,「我們相信,創作可以是跨媒介的」。「製成品可能是一個木製品、加上陶瓷質地部分、甚至再搭上一塊布。Why Not?」
音樂教室:「我不怕別人吵到我 只怕我吵到其他人」
「Trial and Error Lab」內另有數組「流動」創作單位,沒有固定工作枱,但只需每月付$100行政費,即可擺放小量雜物及舉辦工作坊。
阿Lee本身在香港教育大學教授數碼聲音及電子管弦樂課程,另成立了數碼藝術團體「iLOrK」。所謂「電子交響樂」,即是以「電子合成器」(synthezier)模擬其他樂器或聲音,以電子喇叭發聲,可即場以不同的模擬聲音演奏樂曲。雖說模擬出來的聲音,質感不如真的管弦樂器實際吹奏或拉奏所發出的,但阿Lee堅持數碼演奏有其藝術及推廣價值:「善用科技,可讓原本只會彈奏鋼琴的人,也可演奏出交響樂。」
此外,他又認為演奏不應局限於有音階的、跟著五線譜演奏的樂曲。「譬如水滴聲、心跳聲,它們也可融合在樂曲之中,但沒有樂器能將之演奏出來,這時就要用電子合成器了。」
但為何需要進駐此「實驗室」?「主要用來開辦工作坊,iLOrK是在教院發起的,但很難呼籲人山長水遠入大埔上堂,這空間位於油尖旺市中心,交通方便。」空間內其他創作單位主要是手作及設計,與iLOrK的聲音藝術完全是不同媒介,最吵的人應該是他。「我不怕別人吵到我,只怕我吵到其他人,因為我教班會駁喇叭播放聲音音樂。」那如何和其他創作單位共生?「待所有單位都正式進駐後,我們自然會發展出一套溝通方法。」
150天內達成目標
實驗室牆上漆上了十大規矩,包括有「唔試唔知做得到」、「唔試唔知做唔到」、「記住你的初衷」等。「實驗室」早於兩個多月前開始招募合作夥伴,管理員阿絹指,取錄門鑑不高,篩選準則主要為「150天內有否清晰目標及工作時間表」、「有沒有心理準備與其他空間使用者交流、激發及交換靈感」。
至於為甚麼是150天?原來也是機緣巧合。因為該空間所在樓層空間原本分為A室及B室,A室退租了、但B室租約150天後才到期,主辨的突破機構對於如何使用A室未有任何頭緒,不如就放手予員工「想想有甚麼搞作」,部分員工即「管理員」就想出了這個「Trial and Error Lab」計劃。實驗室現仍招募流動夥伴,有興趣公眾可向管理員查詢。
實驗室故意選在今天的『國際失敗日』開幕,管理員們指:「希望這個共享工作空間, 能讓青年人有自由和信任,放心地嘗試自己心裏的想法,為我們的城市帶來更多想像和創意,一起找尋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