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過後】司馬文回歸社區工作 「成績全因落手落腳解決問題」
上個月的立法會選舉,南區區議員及港島區獨立候選人司馬文(Paul Zimmerman)在投票前兩日宣佈棄選,指民調顯示支持率過低,希望支持者轉投羅冠聰。今日回憶,司馬文認為那是「一個很直接的決定,我不想浪費選票。」
在香港這座城市落腳32年,他早已把這裏當做自己的家,不覺得只因為自己是一副「鬼佬臉孔」,就與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除了不會講中文這一個小小的「缺陷」。逾三十載,語言問題從未成為工作中的障礙,不過這一次,他看到,如果他想走得更遠,他必須更努力地學習,包括廣東話。
如今的司馬文,每個星期都要周圍跑。有時候會留在創建香港的辦公室裏,有時候去香港仔參與區議會會議,有時候去與環保團體開會,同時薄扶林的居民間中會打電話給他反映情況,他又要去那裏見居民、學校等等。
奔波忙亂的立法會議員競選活動終告一段落。從前他在自家公司工作的時候,總須要在截止日期前不停趕工,截止日期之後一切完成,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需要大概一個星期左右才能找回平衡,站穩腳跟。「現在的感覺也是一樣,不須要再匆忙趕去各個街站、趕去媒體訪問,所以要找回平衡,回歸正常生活。」他說。
從1984年來到香港,直到大約2002年左右,司馬文基本與政壇沒有關聯,後來他作為公民黨以及創建香港的創始人之一,才逐步進入政治圈。但對他來說,當時的視線仍然大多停留在市政規劃與發展之上,那也是他的興趣所在。
當選區議員 社區工作要資訊透明
2010年,他在南區區議會薄扶林選區補選中勝出,連任至今。成為區議員,必須要照顧到多方面,參與地區康樂設施、交通基礎設施、交通規劃、環境問題、污染問題等等的討論,他必須不斷學習,並持續與居民保持暢順的溝通。司馬文盡量做到當天之內回覆居民的郵件,也不斷通過網站、Facebook、電郵、郵政等通報社區消息。他每年亦會發表兩次左右的薄扶林報告,記得一位居民在收到報告之後對他說,「我在這裏住了35年了,基本從不知道社區的動態,現在我終於覺得自己了解社區更多了。」
他看到薄扶林居民最關注的是交通問題,因未通地鐵,居民經常需要依靠巴士和小巴出行,因此公共交通工具頻率過低或是延遲都會造成很大困擾。西港島線通車之後, 薄扶林去港島線沿線地點的一些小巴線路頻率降低,司馬文又看到許多人開始在Whatsapp上約一起搭的士去中環,在目前問題難以迅速解決、港鐵通往本區遙遙無期的情況下,他很開心看到居民通過不同的方式緩解乘車困難問題。
他與居民溝通,發現許多問題都是資訊不流通造成的。有時候語言不通,他會通過助手解決,「但當你發現同樣的情況反映太多次,就意味着背後可能有個議題需要解決,那就要去找相關部門。」他說。
扭轉海港建設心態 尋找平衡點
海濱建設長久以來是司馬文另一致力的領域。2002年,他開始更多地參與海濱規劃和項目,「當時大家的心態都是在反對填海,並沒有真正去思考如何改善我們的海濱,我們希望推動心態上的轉變。」他說。
在爭取更好的海濱規劃和參考公眾意見之間,總是需要尋找一個好的平衡點。「你始終要保證程序正義,人們可以參與,有充足的渠道發表意見。」公眾通常希望海濱前能夠有散步徑、綠化、長凳等供休息,但司馬文認為一些適合的、遠離居民區的海旁,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商業元素,如小販、餐廳等等,讓前來休閒的人可以在海邊坐下飲食、享受時光。
「在部分海濱,增加部分商業活動是重要的,但在香港如何實踐呢?公眾也會有反彈,所以我們要慢慢找出一條路,有一些例子之後,大家會看到好處。這些都不容易操作,除非我們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但政府方面並沒有這個決心。」
在他眼裏,香港這個擁擠的城市,任何空間的使用都必須倍加小心,大家需要慢慢開創出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味地去填滿剩餘的空間。
不怕人說「離地」
雖然生活回歸平靜,如今他的工作仍有一長串議題需要不斷探討,如丁屋政策檢討、 海港污染、赤柱街市酒店項目爭議等等。只懂得有限中文的他,承認如果懂得說中文便能夠覆蓋到更大的民眾,讓更多人了解他,但在工作中,官方文件用雙語,團隊溝通中即使有人不說英文,一來二去總會有辦法可以解決。立法會選舉電視辯論,因字幕和即時傳譯並不是每次都有,因此有時「不懂英文的人是完全不知我在說什麼,懂英文的人會知道我的確在回應對手的問題。」
他不怕人說他「離地」:「人們看得到我在社區作出的成績,都全因落手落腳解決的大大小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