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老友記力爭「長權」 無懼政府行動拖沓、努力完善社區設施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身處看似無法改變的現狀,許多人都會說「係咁㗎啦」。然而在將軍澳,一班長者卻拒絕認命,多年來成功爭取多項設施。過程中多次開會、寫建議書、見議員,快80歲的將軍澳長者民生關注會成員銀葉說:「一開始會驚的,鼓起勇氣,慢慢鍛鍊,發現原來我都可以。」

(左起)關注會成員麥姑娘、銀葉、羅伯齊齊坐在由羅伯自行搭建的長椅上,談笑風生。(李澤彤攝)

「想不到的,哪裏知道自己會懂得這麼多東西。」曾短暫在小學任教、其後一直做家庭主婦的銀葉嘟嘴說:「以前只懂照顧小孩。」在2009年關注會正式成立前,銀葉本來在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做義工,「子女大了,有空便做做義工。」慢慢這些義工按居住區域成立了一些小組,如翠茵怡互助組,起初主要留意醫療,直至98A巴士2006年改道不經安老服務大樓,他們發現到社區設施的重要,第一次嘗試爭取,最終恢復車站。

當局:沒試過 長者:有需要就要做

多年來他們最引以為傲的,莫過於增設大樓外的斑馬線。大樓旁邊有診所、學校,人流甚多,2007年前若要走到馬路的另一邊,大家只能走又長又斜的隧道,再走百多級樓梯,當中包括老人家和坐輪椅的人。一班長者於是約見區議員,反映希望增設斑馬線,運輸署卻回覆:「不可能,有隧道地面就不會有斑馬線,18區都沒試過。」銀葉指當時大家都說:「有需要就要做,沒可能說沒第一次的啊。」

安老服務大樓外沒有斑馬線前,長者和推輪椅的人都要走長長的斜坡,再走百多級樓梯才能過馬路,銀葉在爭取建斑馬線期間,曾帶政府人員「走苦路」,幾經爭取終於成功。(李澤彤攝)

面對運輸署的回絕,他們沒有放棄,一同商討對策,決定帶區議員「行苦路」、試推輪椅,議員發現確實有問題,再請當局人員來走一次。加上有次打風,一對老人家冒雨前往診所覆診而摔倒,上了報紙引來關注,政府終於安排專員處理這事。

其後一眾長者更去看哪裏建斑馬線較好,當局卻想把斑馬線建在鄰街,銀葉說:「這不方便我們啊,又要再過多條馬路,就算你送對名牌波鞋給我們,不適合我們都沒用。」他們於是直接和工程師商量,最終對方答應他們的要求,更在四條行車線中減一條,給他們作行人路。

輪流監工 算好綠燈秒數

施工期間,他們甚至輪流去監工,為的是確保班馬線闊度足夠兩部輪椅同時通過,綠燈的秒數也是由婆婆逐步篤着柺杖來算。2008年斑馬線終於建成,「好像另一個三年零八個月。」成員羅伯說。翌年,將軍澳長者民生關注會正式成立。

關注會的成員健步如飛地走上鴨仔山,羅伯說當天早上才上過一次,麥姑娘也說自己不時會上來晨運,「以前會行去科大吃早餐。」(李澤彤攝)

此後,他們繼續爭取各種設施,包括圖書館的老人閣、巴士站的坐椅等。另一為人稱道的是「鴨仔山」的行山設施。2009年前,山上有些地方只有狹窄泥路,沒有清晰路標,沒有水沖廁所,民間自搭的避雨亭更被拆掉,其時一眾長者收集了過千個簽名,雖未能阻止拆亭,卻逼使區議會另外建亭。

寫信倡議行山設施方案

就着路標,羅伯更寫信給當局,建議不同路段的欄杆用不同顏色,以便登山人士分辨位置。而其他設施也在關注會持續爭取之下,得到改善。至於水廁也同樣重要,成員68歲的麥姑娘着緊地說:「長者不能忍,要找有遮蔽的地方去廁所,曾經跌死人,有長者乾脆不行山,不出來運動。那怎麼可以呢?」

多年來,關注會頻到區議會提意見,又聯同建築師和理工大學的學生研究改善鴨仔山設施的方案,並提出西貢將軍澳區與世衛簽訂了「長者友善社區公約」,令區議會不得不重視長者設施。鴨仔山計劃最終成為區議會重點工程,獲得一千多萬撥款,水廁建議獲通過,選址由長者與政府人員一同商量。 

羅伯寫信建議當局以顏色欄杆做路標,此後有次他替人下山求助,結果不到兩分鐘就有救援人員到了。(李澤彤攝)
羅伯天天都帶着行山仗上山。(李澤彤攝)

鼓起勇氣表達意見 活出第二人生

「沒有人天生便懂得這些的,都是逐步來。」關伯說。他們從前分別是家庭主婦、私人鋼琴老師、公務員和銀行文員,除了偶爾做義工,從前都沒怎樣參與社會事務。這十多年來從搜集資料,到開會商討對策,再到「見官」,逐步挑戰自己。

談到見官,麥姑娘說:「一開始不懂,中心職員會教我們演講的方法,再在旁邊『傍住』。」這彷彿是學步的過程,漸漸職員放手,讓他們自己試。她說:「一開始會驚、會震的。」成員鄺sir笑說:「就像母親不在旁邊。」「但鼓起勇氣,慢慢就習慣了。」麥姑娘說。

這些長者發現了自己的潛能,就像再成長一次。「增加了自信心,了解到『長權』。」麥姑娘說。「長權」指長者有權參與、決定社區事務,在其中長出對社會的影響力。「哪裏猜到自己會和官員說話。」她說。長者一向被排除在權力架構之外,但透過參與社會事務,他們取回了與政府平等對話的權力。羅伯則自言:「感覺自己有少少貢獻,發揮了潛能。」協助關注會的中心職員盧小姐說,羅伯常提出許多具體的意見,亦有計劃正是由他的點子延伸而來。

安老服務大樓為長者爭取鴨仔山設施之事,在牆上做了一幅大圖。羅伯指着的是鴨仔山山頂,「可以看到將軍澳全景。」(李澤彤攝)

堅持的原因:看到別人的苦​

讓他們勇往直前的原因,羅伯說是「愛心、時間、機會」。他說從前沒有時間思考這些,來到這裏中心職員常給鼓勵,給機會他們去嘗試,他的妻子也因而加入。當中最重要的,或許是愛心,另一成員鄺sir說:「從前覺得社會是這樣的了,直至一次做義工探訪,看到別人的苦,知道問題有多嚴重,便不輕易放棄。」

因此,雖然爭取過程中常面對挫折,他們卻說沒想過放棄,「是合理的要求就應該去爭取。」這班長者多次說道。麥姑娘認為:「爭取都有個可能,但如果不爭取就一定沒有。」她補充說:「是為以後的人。」

十多年來,他們便是如此張開眼睛,不迴避看見的問題,一步一步把社區建設成適合大家居住的模樣,「將軍澳幾好的,又有山又有水。」銀葉說。然而山水以外,人的參與,或許才是地方變得美好的原因。

他們笑着說將軍澳宜居,然而他們能夠走到這條小徑上,是經過了多年的爭取。(李澤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