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睇牙難.上】跨區睇牙成常態 「剝五隻牙排五次隊!」
星期四早上六時,九龍城牙科診所已有十數人在輪候。他們大部分是婦女、長者,也有外傭及年輕人。為了等脫一顆牙或得到止痛藥,天還未光他們便來到排隊。最早的一位,凌晨三時許便來到。
現時香港政府設有39間牙科診所,主要服務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當中提供公眾服務的診所只有11所。其中九龍有219萬市民,卻只有觀塘及土瓜灣兩間牙科街症診所;港島雖有127萬居民,卻只有一間。它們一星期只開放一至兩天上午予公眾,每次派32至84張籌,可謂一籌難求。若不幸派完,便需待第二天往另一區再輪候。因此,市民為免沒籌,都一早來到排隊。數十年來,無論炎熱或寒冷,這11所牙科街症診所,每星期總有一兩天清晨就已擠滿輪候者,漸漸成為社區中尋常的現象。
跨區、跨境看牙成為街坊尋常事,背後揭示的,是牙科服務缺乏規劃。
18區中8區無牙科急症 市民凌晨出發跨區看牙
凌晨兩時許,不少香港人才剛剛入睡,對50餘歲的楊先生來說卻是一天之始。那時他經已從床上爬了起來,幾顆牙齒在他口腔內搖搖欲墜,牙肉蔓延着難以言喻的痛。靠散工維生的他最近失業了。私家牙科診所脫一顆牙至少要幾百元,他唯有向政府牙科街症求診。然而,黃大仙區沒有牙科街症診所,他必須跨區看牙。
凌晨時候通勤,殊不簡單:「從慈雲山乘搭一程通宵小巴至九龍城,再轉的士來到。」約三時半,他到達位於土瓜灣的九龍城政府合署,成為這天這所牙科街症診所的第一個輪候者。這間診所8時半開始登記,7時45分開始派籌。前一天,他也同樣一早起床去了觀塘的牙科街症脫牙:「七時才到的那些輪候者,都沒籌了。」因為怕今天也會早派完籌,便同樣凌晨三時就來到排隊。
楊先生說:「每次診症只能脫一顆牙。我要脫完五顆牙才能去鑲牙,便需排五次隊。昨天去觀塘、今天來九龍城、下星期一再來九龍城,星期三去觀塘,星期四再來九龍城,才得脫完。」
現時香港的牙科服務主要由私人市場提供,逾90%牙醫在私營市場執業。政府牙科診所主要服務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即公務員家屬及退休公務員等)只有11所牙科診所每星期有一兩個上午提供服務予公眾,且並非區區有。例如,港島只有堅尼地城一所,九龍只有觀塘及土瓜灣有。18區之中,油尖旺、黃大仙、沙田、灣仔、東區、南區、葵青及深水埗區皆沒有牙科街症診所。即使像醫管局般將18區分做7個醫院聯網,港島東及九龍西也乏牙科街症診所。
因此,跨區看牙便是市民的常事。這天的輪候者當中,有些是九龍城區居民,但亦有長者一早便從深水埗來到。住觀塘的雷小姐說:「雖然知道觀塘區有一所牙科街症,但一星期只開星期三上午。我一星期只休星期四。」故安排不了去看自己區的診所。一星期唯一一天休假,她便要五時起床,乘大半個小時車來看牙。
一位住鑽石山的黃婆婆說:「自己沒工作,仔女也不是『搵好多』,沒錢看私家醫生。」唯有跨區排街症。回想起70年代,她也曾當過「打工皇帝」,牙壞了便去看私家牙醫:「現在老了,沒收入,不能看私家了。」相信不少長者跟她一樣,退休後生活更拮据,不捨得花錢看牙。
牙科不屬社區設施 沒規劃標準 牙科診所由公務員事務局撥款
18區之中,8區沒有牙科街症診所,反而長洲和大澳都有,究竟衛生署如何決定牙科街症位置?據政府講法,街症只治急症個案,即脫牙及止痛,其他問題均須向私營牙醫求診。然而,既是「急症」,為何市民需跨區求診呢?
據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醫療及保健設施屬第三章的社區設施。它為醫院劃的標準為每1000人設5.5張病牀,而每興建一間分區或地區醫院時,亦應設一間分科診療所/專科診療所。然而,規劃署及衛生署皆指,牙科診所沒被劃入標準之內,亦即政府沒指標要按地區人口比例提供牙科服務。
據衞生署回應,原來衞生署轄下的牙科診所均由公務員事務局撥款,而非醫管局。牙科診所的設立目的是履行政府在僱用公務員合約上的聘用條款——公務員、退休公務員及其家屬的牙科醫療福利,亦即是成立目的沒包括服務公眾。
衞生署透過轄下其中11間政府牙科診所,騰出特定時段為市民提供免費緊急牙科治療。至於這11所的位置如何分配,衛生署回應「是基於當時需要、個別牙科診所的使用情況及其他相關考慮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