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運動大同 不分高下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我最喜歡跳繩及行山。交叉繩動作好難,要試好多次;行山又可以跑樓梯,我鍾意看風景及小動物。」黃梓峰性格好動,就讀小學一年級。自從學校參與了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後,安排更多創新活動鼓勵學生多走動,梓峰會在校內玩小遊戲,又參加親子活動如競技遊戲。

梓峰媽媽知道運動的好處,故讓兒子參與各類型的運動,發掘興趣,假期亦愛母子一同行山。她說:「自做運動後,兒子的體質得以改善,感冒、鼻敏感、風癩等出現情況減少了,亦變得更獨立自律,懂得正面思考。」她表示與梓峰一同做運動,讓他們有更多時間相處。

運動既能強身健體,亦有助改善家庭關係及推廣社會共融,因此香港賽馬會多年來支持各類型體育項目,涵蓋休閒及競賽運動;精英運動員及普羅大眾,並致力為不同年齡、階層或能力人士提供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正是支持本地體育發展的一個重點項目。

計劃自2017年9月在本港35所小學推行,為期五年,旨在鼓勵學校推動運動風氣,例如建議學校在早會前開放籃球場及乒乓球桌;小息時,讓學生在跑道上「放電」等,令學生有更多機會使用運動設施;計劃亦為參與學校提供簡單有趣的運動器具,鼓勵同學多運動。

自參與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一年級生黃梓峰(右) 不但變得更活躍及敏捷,亦從運動中學習獨立自律,懂得正面思考。

計劃同時教授學童13種基礎動作技能,支援及提升他們的運動質量。自動化基礎動作評估儀,就學童的每個基礎動作技能,進行評估並提出改善方法。

家庭的支持對兒童參與運動很重要,計劃團隊舉辦一系列課外體育相關的親子活動,如「童喜動聯校親子同樂日」,讓家長及子女一起享受運動的樂趣。

此外,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下的每位學校員工、學童及其一位家長都會獲發運動手帶,全天候記錄運動情況,包括步數和運動時間,配合簡單易用的應用程式,更能得知卡路里燃燒量及身體質量指數。手帶除可幫助參加者訂下運動目標,所得的大數據亦有助評估計劃成效。

馬會支持的體育項目,將韻律、音樂和表演藝術融入運動當中,運用創意提升長者對體育的興趣。

創意體育項目    鼓勵全民「動」起來

馬會致力為社會上資源較缺乏或動力較少的一群提供機會,把體育活動融入他們日常生活中,並養成習慣。透過支持不同項目,馬會讓長者及弱勢社群享受好玩、易掌握和方便的運動。例如馬會支持「年輕長者」成為運動大使,然後向身邊人推廣健體運動,更將韻律、音樂和表演藝術融入運動當中,以輕鬆的方式帶起長者對運動的興趣。

在馬會捐助下,視障人士可得到專業培訓,成為長跑健兒、保齡球運動員、高球手和雙人單車手。為增加少數族裔接觸運動的機會,馬會支持項目透過虛擬實境遊戲,讓參加者體驗運動,包括板球、曲棍球、躲避球等的樂趣,並藉以擴闊社交圏子及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賽馬會「板動人生」─少數族裔運動共融網絡計劃,讓不同族裔的參加者試玩虛擬實境運動遊戲,體驗運動的樂趣。

推廣足球   全城起動

足球是香港人熱愛的運動之一,馬會同樣積極推動,一直支持本地足球發展,更鼓勵青少年及女性參與。馬會於2015年推出「賽馬會香港足球總會五年足球發展計劃」,包括為青年人、球員及本地教練提供一系列系統化訓練及競賽機會。又自2012年開始與曼聯合作,推出多個不同主題及內容的項目,務求啟迪年輕一代的體能、社交和心智發展。

馬會亦致力普及化多項運動,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於1995年開幕,為不同年齡和不同能力人士,以及特殊奧運高球隊提供訓練,令高爾夫球運動普及化,體現傷健共融。另外,馬會從70年代開始成立公眾騎術學校,至今每年為逾八萬人次提供騎術及馬匹護理等課程。在2008年,除支持香港協辦北京奧運馬術比賽,令馬術運動在本地日漸普及外,亦於同年分別成立馬會馬術隊及青少年馬術隊,培育本地精英騎手,隊員在多項國際比賽中贏得獎牌。

馬會一直積極推動本地足球發展,特別支持青少年足球,務求啟迪年輕人的體能、社交和心智發展。

不論做甚麼運動,只要持之以恆,都有益身心。自從參與了賽馬會「家校童喜動」計劃,梓峰會趁小息與同學玩呼拉圈、拍子繩及跳飛機。梓峰母親亦感到兒子變得更活躍及敏捷。事實上,不是所有運動也需要很多技巧和資源的配合;運動可以是好玩、刺激。馬會將繼續透過支持各式各樣的體育項目,鼓勵任何年紀、背景或能力的人士一同參與,將運動變成恆常的生活習慣,並推廣社會共融。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善用多方協作和創新思維,回應社會上的不同需要,建設更美好香港。近年馬會致力推動四大策略範疇的發展,包括「青年」、「長者」、「體育」和「藝術、文化及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