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大館已婚督察宿舍復修方案 公眾安全前提下呈現建築物歷史原貌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擁有超過170年歷史的中區警署建築群,經過逾十年的修復,蛻變成為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大館),在中區核心地帶新添了一個古蹟和文化空間。這個由香港賽馬會(馬會)與政府自2008年起合作推行的古蹟活化計劃,由馬會負責保育活化工作。團隊現正為建築群內餘下的一座建築物 — 已婚督察宿舍(第四座)籌備復修工程。馬會將深化保育活化這個建築群的經驗,繼續克服各種困難,在確保公眾安全大前提下,保育活化第四座供市民享用之餘,亦致力呈現整體建築群的歷史原貌。

大館內有16幢歷史建築物,其中15幢及數個戶外空間經過仔細復修後,已自2018年5月分階段向公眾開放。餘下的一幢歷史建築物 — 已婚督察宿舍(第四座)在2016年工程期間部分倒塌。樓高三層的第四座建於1860年代,當時用作警察的住所。

過去三年,馬會一直與由本地及海外專家組成的團隊,為這幢歷史建築物探究不同的可行復修方案,並檢視15幢歷史建築物的結構狀況,確保符合公眾安全。此外,馬會亦就第四座的復修方案向中西區區議會和古物諮詢委員會等持份者收集意見,及後於2018年9月整合成一個混合復修方案,該方案的設計概念符合國際文物保育範例,亦為古物諮詢委員會接受。

在整個活化過程中,馬會秉持三大保育原則:(一)以公眾安全為大前提 ;(二)致力復修以呈現其歷史原貌;及(三)展現新舊建築的融合。

這個復修方案在原址重建倒塌的部分,與現存部分連接。與整個建築群的保育手法一致,第四座將活化成為中型的公眾活動場所,底層劃分為訪客中心和歷史故事空間,而較高的樓層將用於公眾活動和節目,配合建築群的氛圍,讓公眾享用。方案回應了文化團體希望在建築群內有更多展覽和公眾活動空間的意見,讓更多團體和大眾可以受惠。

馬會與專業項目團隊就有關復修方案深入研究具體細節,團隊在詳細考慮過復修工程上的問題、評估有關問題對建築物的影響,以及與政府商討後,馬會會在第四座的復修工作中,將過去十年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中,所總結出的三大保育原則繼續沿用:在公眾安全為大前提下,致力復修以呈現其歷史原貌,並展現新舊建築的融合。

公眾安全至關重要

公眾安全是整個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中最重要的保育原則。鑑於第四座曾經部分倒塌,馬會特別聘請國際木材及石工專家為第四座進行多次勘探,發現部分磚砌和木造構件狀況惡劣,復修工作將面對極大挑戰。馬會將秉持僅作出必要的改動並以最少改動的原則進行復修工作,致力確保建築物經活化後既保留原有特色,亦符合現今的安全標準,確保施工和將來開放使用期間工作人員和訪客的安全。

馬會特別聘請國際木材及石工專家為第四座進行多次勘探,發現部分磚砌和木造構件狀況惡劣,復修工作將面對極大挑戰。

呈現歷史原貌

呈現歷史原貌著重保存歷史建築物的原有外觀和韻味,透過保留建築物原有的設計、物料、工藝和構件,讓訪客可欣賞到其原有特色和建築風格。復修方案一方面會保留大樓的主要建築特徵,其中現存部分中的磚砌外牆,是第四座一個重要的文物元素。團隊亦會透過還原或重用工程期間回收的物料,減低因部分倒塌而引致的文物價值損失,亦有助將來對第四座的文物詮釋。

新舊建築融合

為歷史建築物賦予新生命和功能,是活化古蹟的重要一環。原址重建倒塌部分將與現存的部分連接,在建築和功能上形成一體。重建部分以適度的當代手法展現新立面,在外觀上可以適度地辨別新舊建築,既尊重建築群亦與整體的歷史環境融合。

第四座復修計劃貫徹整個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的保育原則,把該建築物復修及開放為文化空間, 讓更多公眾可持續地享用。

此外,方案亦會在重建部分適度加入當代建築元素,提高未來用途的可持續性。其中一個例子是運用新物料,重建面向檢閱廣場及早已破爛的二樓陽台,提高大樓的通透度。這個保育設計既有助區分新舊建築,亦強調兩者之間的關連。

大館自2018年5月開幕首年內,已吸引約340萬人次到訪,成為香港最多人到訪的古蹟。隨著第四座的復修工程即將展開,團隊將繼續堅守整個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保育原則,以謹慎的態度盡力在公眾安全、保存建築物的原真性及新舊建築融合之間作出巧妙的平衡。馬會相信活化古蹟並不只是保存一個不能再發揮原有用途的歷史建築物,而應是為其賦予新生命,在公眾安全為首要考慮下,讓建築群可以安全地開放,並以持續方式作現代用途,令廣大市民裨益。

*相片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