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公園變街坊藝術館 畫水墨畫瓜分草皮
在公園「行行企企」,下棋、捉精靈、玩滑梯,還有否其他新玩意?月華街遊樂場,被稱為觀塘的「老公園」,這個鄰里街坊常路過或休憩的公共空間,近日有班「街外人」走進來,要來個社區實驗。他們在這裏展出觀塘街坊和藝術家的作品,活動閉幕那天,創作單位更「現真身」,與街坊再度聚首,在互動工作坊和音樂會中,度過一個屬於他們的共同時光。主辦單位盼這場實驗,有助制定一套香港適用的社區評估工具。
近年說起觀塘的話題,就是重建,重建和重建。由工業區,演變成「九龍區中環」。月華街遊樂場處於觀塘南與北之間,非牟利組織「拓展公共空間」與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正以此作為今次的實驗場所--「地藝觀塘」。他們展出由該區街坊和不同藝術單位的作品,包括水墨畫、為月華街遊樂場設計的屏風和風車,及鋪設多道草路,讓街坊和路人走走、看看。
「某次我們在區議員辦事處看到幾幅水墨畫,問『咁靚嘅,在哪兒買的?』,才知道原來出自月華街街坊協會畫班師生的手筆。」「拓展公共空間」的總監(智庫)陳逸敏(Caroline)說。她大半前與團隊研究觀塘,接觸街坊和地區組織,想確實了解他們的社區和公共空間需要,再動腦筋,為這區的公共空間,度身訂造新活動。
Caroline認為,展出的作品自觀塘人創作,充滿該區特色。另一端的滾軸溜冰場,圍着豎滿的「等運到風車」,是由紮守該區的藝術家,用廢棄的街招製作,盼風車隨風轉着,為這人流較少的場地,揚起活力和動態。
展覽閉幕 街坊瓜分草皮帶回家
展覽閉幕這天,竟然還有分草皮環節,主持人希望街坊取人造草皮回家,不忘那份感受大地的感覺,郊遊、野餐、甚至做瑜伽,也將草皮當坐墊,或於墊上走走「行草路」。這場互動也再度凝聚街坊,「因這裏的活動,他們多了延伸話題,多了與朋友落街的原因,有的介紹自己作品,好有成功感。」Caroline欣喜說。
同場的音樂會,街頭歌手唱着流行曲,不少長者也駐足投入欣賞。方伯伯在觀眾席坐了一個下午,完場也不捨得離開,「好聽,這公園很少這類活動。」
Caroline說,這兩周改變了公園和遊樂場原來的空間用途,起初街坊不習慣,感覺不妥,「但向他們解釋公共空間的多元意義價值,便漸漸支持了,更會來玩。」主辦機構計劃以觀塘作參考例子,再思考在其他地區公共空間的更多可能性。
是次社區實驗獲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資助舉辦,旗下的綠建社區督導委員會召集人潘智輝指,是次活動的回饋和客觀分析,能予業界參考,並有效制定於今年年底推出一套香港適用的社區評估工具。該會以往的評估工具,多為考慮綠色建築物,董事伍灼宜表示,樓宇以外的公共空間、綠色社區建設,及讓居民於社區互動獲歸屬感,同樣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