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家庭相展 在港土生土長 黃皮膚以外的真香港人

撰文:郭雅揚
出版:更新:

心安處,便是家之所在,沒有分種族。
剛過去的「此心安處是吾家」攝影展,透過照片走進「少數族裔」的家,感受他們在港的生活點滴。相展策劃人林倩如(Franko)表示:「曾有大型攝影展以家為題,展示了300種香港家庭照,卻居然沒有一幅關於少數族裔。」於是,她策劃是次相展,希望向大眾呈現少數族裔的家。在相展中並無標示相中人的原國籍,只因如今他們都居於香港,從哪裏來,都不重要了。

「你從哪裏來?」看到膚色不一樣的人,總會有「香港人」好奇地問。然而,每天跟我們擦身而過的南亞裔人士,卻很想用照片告訴你:「此心安處是吾家。」他們雖不是黃皮膚,但和你一樣,是世代扎根此城的「香港人」。

少數族裔在家庭缺乏練習中文的機會,家長亦不懂得如何指導中文功課,很多學生不懂中文筆劃順序,因而「畫」中文字而非「寫」中文字。姐姐Samiya Kouser(右一)和弟弟 Mohammad Farhan(左一)就讀專收少數族裔的學校,因為缺少練習中文的機會,所以他們的中文不太好,不過他們都是優秀的學生,玻璃櫃裏放着他們在課外活動中拿到的獎盃和獎牌。(陳風攝,由晨光製作提供)
Sunny Haq和香港太太Vanessa開了一家穆斯林餐廳,不但可讓他養妻活兒,更讓鄉鄰享用清真食物和聚會。(黃尚強攝,由晨光製作提供)
少數族裔與我們每天擦身而過,甚至是我們的左鄰右里,攝影師黃樹豐(Sherwin)不解為何大眾要標籤他們為「少數族裔」。(黃樹豐攝,晨光製作提供)

由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少數族裔部與晨光製作主辦的相展,除了展示四位專業攝影師為南亞裔人士拍攝的家庭照外,還有完成攝影工作坊的南亞裔青年親自操刀的作品。

Franko補充,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全港共有451,183名少數族裔人士住在香港,約佔全港人口6.4%,有些已在香港札根數代。他們的後代大多在香港長大,若再問他們從哪裏來,滑稽之餘亦令人尷尬。Franko表示:「香港人總着眼少數族裔與本地華人的不同,但其實大家有很多相同之處,譬如香港都是我們的家」。

「少數族裔」是社會賦予他們的標籤,在小朋友的世界,從來沒有種族之分。(黃樹豐攝,由晨光製作提供)
很多少數族裔人士來香港是為了一家團聚。在相中的家庭,女兒飄洋過海來香港只為與爸爸團聚。Sherwin認為,大家都住在大廈的其中一格,他們是我們的鄰居,不必區分種族。(黃樹豐攝)
若你細心去看相展每張照片的說明,你會發現並無標示他們從哪裏來。(黃尚強攝,晨光製作提供)
部分少數族裔從幾代前已來港札根,新一代的生活習慣更與時下年輕人無異,上同樣的社交網站、聊一樣的話題、說一樣的語言,亦有年輕人相似的困惑。相中三兄妹投身社會,姐姐Sadia是一個美容師,哥哥Faisal和Faizan則在非牟利機構工作。(李偉龍攝,由晨光製作提供)

年輕攝影師李偉龍(Rexavier)說到訪南亞家庭拍攝時,感覺很熟悉,「剛踏入家門便感受到他們生活的痕跡:看到媽媽在洗菜、嗅到曬衣服的味道、聽到洗衣機隆隆聲,就像回家的感覺。」

Rexavier第一次到訪少數族裔的家,他坦承有點驚訝彼此生活如此貼近:「他們的家與大部分香港家庭一樣,是個溫暖的蝸居,例如碌架床與衣櫃間會繫上晾衫繩,很懂得善用有限空間。」而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香港長大的3兄妹家庭,他們跟Rexavier上同樣的社交網站,聊一樣的話題,說一樣的語言,亦擁有年輕人相似的困惑。

另一攝影師黃樹豐(Sherwin)的作品走出蝸居,拍攝少數族裔站在家樓下的家庭照。他的照片由「低炒」拍攝而成,希望告訴受眾,在同一天空下,大家都一樣,「『少數族裔』一詞根本不應該存在,大家都住在大廈的其中一格,他們是我們的鄰居,不必區分種族。」

若你細心去看相展每張照片的說明,你會發現,那裏沒有標示他們從哪裏來。生活在香港,有着相似的文化底蘊,我們還需要以膚色和出生地標籤彼此嗎?

「少數族裔」一詞根本不應該存在,大家都住在大廈的其中一格,他們是我們的鄰居,不必區分種族。
攝影師黃樹豐(Sherwin)

主題「此心安處是吾家」改自蘇軾的詞《定風波》其中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好友王定國因烏詩台案被貶嶺南,身邊歌妓柔奴陪伴左右。當他們回京經過黃州時探望蘇軾,蘇軾問柔奴嶺南的生活應該不好吧?柔奴答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心安處,便是家之所在,沒有分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