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結業令長者生活困難 社區商戶締造認知友善社區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社區小店不只有人情味,對於患有認知障礙或腦退化的街坊來說更有重要功能:練習生活及社交技能﹑認出走失的患者並提供協助﹑減少病情引發的衝突。
最近,有非政府組織推出課程,除了提供藥物治療﹑認知及興趣活動,也會訓練其社區生活技能,為其建構鄰里關係網絡,營造一個適合認知障礙者生活的社區。

社區小店可是認知障礙患者的好幫手。(呂嘉麗攝)

社區生活能給予不同刺激 維持認知能力 

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專門服務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及初期腦退化症患者。其職業治療師郭惠芬表示,對比起住院舍的患者,於社區生活的患者更能獲得不同刺激,維持認知能力:例如見到相熟和不同年齡層的街坊;亦能計劃自己的生活日程,不受規限;有正常的社交生活。

郭姑娘說:「很多長者在樓下坐,等下午三﹑四時,看小朋友放學。他們喜歡跟小朋友及街坊打招呼。一聲『伯伯你好』對他們來說也是樂事。」此外,患者亦能培養照顧自己的能力,減少對照顧者的依賴。

小店、保安助長者社區生活

社會上不時有認知障礙者走失的新聞。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就推出「逸活」課程,一方面訓練患者的認知及生活技能,同時連繫社區內不同崗位人士,包括大廈管理員和商戶,教他們了解患者症狀,加以體諒,同時也成為患者在社區生活的小幫手,締造「認知友善社區」。

中心的職業治療師及社工了解患者平日的社區生活習慣後,會到患者相熟的店鋪﹑餐廳,向店主或店員解釋患者病情,請他們幫忙成為「愛心商戶」。中心的服務總監兼註冊社工唐彩瑩認為商戶可注意以下事項,營造友善社區:

一、見到長者獨自在街上徘徊,可向前提供協助,並聯絡中心或家人。

二、如長者忘記付錢,不應即時報警,以免刺激長者情緒,應提醒當事人、通知中心或其家人。

三、如長者重覆購買同一件貨品,可試試提醒。記憶力衰退,是認知障礙者其中一個症狀,有時患者家人也未必發覺,店員了解了長者的情況後,可告知家屬。

四、多跟長者傾談,刺激他們腦部活動,讓長者維持正常社交生活,防止社交技能退化。

職業治療師郭姑娘認為,長者喜歡在樓下跟不同年齡層的街坊接觸。(呂嘉麗攝)

社工憂新屋邨乏完善配套 阻認知障礙患者獨立生活 

80歲的馮金彩婆婆現住彩霞邨,有輕度認知障礙。彩霞邨內三棟公屋樓底共有四間商戶。中心已跟四間商戶聯繫,讓他們成為「愛心商戶」。金彩婆婆上課時,社工或職業治療師會帶她到樓下相熟的店鋪聯繫店主和店員,也練習走失時應如何處理。邨內士多老闆娘謝小姐很支持這個計劃:「老人家好得意,我也很喜歡跟他們聊天。有時他們的家人也很少跟他們聊天。我自己在這裏做了十年,上次搞十周年派對也有叫邨內老人家來玩呢!」

然而,隨着愈來愈多新型屋邨或屋苑內不設樓下舖,居民需到鄰近屋邨或商場獲得生活所需用品或用膳,社工唐彩瑩認為對長者及患者生活十分不便:「試過有原本住牛頭角下邨的長者,能在邨內自行購物,只需我們陪診。但因拆卸而搬到牛頭角上邨後,因商場太遠,變了吃飯﹑購物也需協助才能應付日常生活。這種社區規劃其實是製造了很多新的需要,也加重了社會服務及納稅人的負擔。」同時,老店結業﹑社區面貌轉變急速,也對認知障礙者社區生活造成困難。

社區面貌急速轉變﹑老店結業,為長者帶來生活困難。(林振東攝)

非體制內認知障礙服務組織 缺政府資助

現時,香港約有10萬名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不過醫管局沒有獨立統計支援認知障礙症服務的開支。政府透過發放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補助金的形式,向入住安老院舍和接受資助日間護理中心的認知障礙症長者提供額外支援。

部分專門服務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非政府組織如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等均為自負盈虧的機構,不獲政府資助。因此,一些專門針對認知障礙症的課程需要用者自付。唐彩瑩指:「沒使用日間護理中心或院舍的長者,只能用社區照顧服務卷來支付費用。但服務卷只為中度缺損,正在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的長者而設,輕度患者便不能受惠。」

智存記憶及認知訓練中心

智存逸活在社區課程

地址:九龍灣彩霞邨彩星樓地下

查詢:27932138

網頁:http://mlc.org.hk/ 

其他社區資源:

http://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dementia/dement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