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節鬼故】火燒馬棚歷史幾失傳 逾600「人炭」葬大球場後山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盂蘭節氣魄更壯,盂蘭勝會心中不必驚慌!」
一年一度鬼門關大開,街邊少不免燭光鬼魅搖曳,衣紙灰燼翻飛。半夜走在街頭,一陣陰風吹過,忽爾想起大家總聽過各種不知真假的鬼古:學校都是二戰時的亂葬崗,上環的義莊附近總有一堆20世紀初被賣豬仔客死異鄉的華人苦工靈魂,還在等待跟家人重遇,落葉歸根。
區區有鬼古,故事來自每個社區衰敗、陰暗的角落;若大膽的你經過,不妨停步細心聆聽,或者會有「人」在你耳邊細細聲,同你深宵講古。 

大球場平時人氣鼎盛,但深夜的大球場後山,公墓的幽魂仍在嗎?(設計圖片/梁鵬威攝)

一百年前跑馬地馬場大火 60年街坊竟然不知

位於銅鑼灣掃桿埔的政府大球場,一直是香港重要的足球及欖球賽事場地,每有賽事,市民魚貫進場。然而球迷興奮的同時,似乎忘記大球場右邊的山麓上有座「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葬有600多名上世紀初在跑馬地觀看賽馬時,遇上火災而死的人,而且屍體多數殘缺不全。

有傳火災後,曾有觀眾看見同一匹馬上有兩名騎師,衝過終點後只餘一個;又有傳當時騎師無端墮馬,與冤魂作祟有關。

記者尋訪期間,來到位於加路連山道59年開業的松記士多,記者提起「火燒馬棚」,他們也只在電視機中聽聞,「亞視劉志榮做個套《浴血太平山》有提過下,但詳情我們也不清楚了。」王先生說。

連亞視永恆都執埋,難怪無人知道這段歷史,但不要緊,記者同你講!

1953年《華僑日報》有作者憶述三十幾年前的馬場大火。(公共圖書館舊報紙資料庫截圖)
大球場右邊的山麓上有一座「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葬有614多名上世紀初在跑馬地觀看賽馬時,遇上火災而死的人。(梁鵬威攝)

走避不及 觀眾半小時遭燒成「人炭」

1854年,黃泥涌村大片農地被開闢為馬場,3年後跑馬地馬場即告落成。當年的馬場不像現時,可以一星期辦兩次賽馬,而是一年一度舉辦「周年大賽」,一次過舉行3至5日跑馬賽事,吸引不少中外男女入場觀看。

然而1918年2月26日,那天是周年大賽第3日比賽,一個看台棚架突然倒塌,當時馬迷觀看賽事,坐在樓高兩層的葵棚上,而棚底是一列熟食檔,用大油爐煮食,所以意外發生時,許多觀眾根本無從走避,活生生跌進油爐燒死,火燒葵棚,加上該日風勢猛烈,大火一發不可收拾。

1953年12月底至1954年1月初,作者鰲洋客一連幾期在《華僑日報》撰文,回憶「火燒馬棚」。他指,當年馬場有4,500名馬迷入場,火災發生時多人走避不及,半小時內已經被燒成「人炭」,身體支離破碎,面目全非。警察和消防員到場時只能著手收屍,屍體放在馬場上讓親屬認領,辨認不到的就運到山上一處荒廢的咖啡園埋葬,運屍的那條山路,當時還沒有名字,後來因東華東院落成而命名為東院道。

蜑家女人執金變執死人頭

鰲洋客更提到,死難者遺下不少金銀首飾,政府一共找到金鈪146隻,金戒指255隻,潔淨局工人將肉碎收拾並且包好,運到鵝頸橋的碼頭,扔到海中。一個蜑家女人見狀,撈起其中一包,以為有金執,豈料是一個死人頭。

事後東華三院負責脤災,與政府合力將咖啡園設置為公墓,1922年,亦即火災發生4年之後,公墓落成,並建有「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以紀念死難者。直至半世紀之後,紀念碑及公墓於2010年獲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政府去年更將其列為法定古蹟,由東華三院管理。

事隔多年,「火燒馬棚」的歷史與靈異傳聞皆逝去,市民不復記憶。(梁鵬威攝)

社區變遷 鬼古失傳

本地歷史掌故學者周樹佳說,騎師墮馬等鬼故事皆發生於二次大戰後,他向記者提起一則發生在火災當日的詭異故事:「火災當日,本來有一對爺孫到馬場觀賞賽馬,兩人乘坐電車,但到站後孫兒突然十分驚恐,說見到馬場有好多燭光,堅持不肯下車,爺爺惟有與他折返,結果避過一劫。」

事隔多年,「火燒馬棚」的歷史與靈異傳聞皆逝去,市民不復記憶,周樹佳認為,這是社區變遷的必然結果。「一個地區之所以有鬼故事,與人最有關係,那一代熟悉大火事故的人離開了銅鑼灣,沒有人將故事口耳相傳,而社區迎來新發展,房屋拆卸,居民遷出,社區就形同崩塌,於是沒有甚麼鬼故事能流傳至今。」

「就正如現在年青人也不知道關德興飾演過黃飛鴻,民間英雄會斷代,鬼故事同樣也會斷代。」周樹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