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營盤變幻時】港鐵站通車四年 吉舖普查 酒吧食肆大遷徙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2015年港鐵西營盤站啟用,一下子將充滿舊城風貌的地區加速發展——街坊小店減少,換來酒吧、西餐廳等高消費店舖外,還有不少吉舖。
2017年,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於西營盤進行一次街舖調查,紀錄2015年1月至2017年期間,皇后大道西至高街的街舖變化。調查發現,區內728間店舖,空置率達14.8 至16.6%,約有108至122間吉舖。
今年5月,記者到西營盤第一街至高街統計,共有45間吉舖,高街的空置率約有一成。於西營盤生活多年的民主黨中西區社區主任張啟昕坦言,「酒吧或西餐廳未必跟港鐵有直接關係,但吉舖則一定有關。」
攝影:黃寶瑩

張啟昕笑說幸好西營盤還有街坊小店,讓她午飯時有不同的選擇。

年約30歲的張啟昕,從小於西半山西摩道居住,中學時在西營盤就讀,當時區內店舖大多是民生小店,如車房、洗衣或文具店。那年代的西營盤沒甚娛樂,大多於橫街小店吃午餐,或是到中山紀念公園 (西區體育館) 上體育課。

西營盤於中學生而言,是沉悶老區;張啟昕中學時代多到銅鑼灣閒逛,但她於2013年從台灣修畢大學回港,驟然發現當區小店逐漸減少,換來了西餐、酒吧等高級食肆。「小店的種類跟現在差不多,但數目相差甚遠。」她以文具店舉例,一條街有數間文具舖,但現在或要走遍數條街才有一間。

一連數間酒吧及西餐廳置於高街中段位置,張啟昕說每兩年就會轉手一次,反映人流不如預期。

小蘇豪誕於港鐵來臨前

2015年,港鐵西營盤站正式通車,猶如將舊住宅區跟都市步伐連接起來,但張啟昕明言,西營盤早於港鐵開通前兩三年已起變化。「通車前幾年,我記得高街還有較多車房,有琴行、補習社,但真的沒有了。」

根據長春社資料,1980年代,汽車維修行業於高街成行成市,一條街有20間車房,2015年1月有8間,但2017年3月已只得5間。記者於本月上旬到高街調查,發現車房數量有上升趨勢,有11間。

儘管車房的數目上升,但張啟昕認為,高街的西餐廳或酒吧比例過高是不爭的事實。整條高街的街舖數目有83間,而現時有22間為西餐廳及酒吧,佔整體26%。「東邊街街尾還有車房,另一端差不多全都是食肆。」記者現場所見,車房主要集中在高街頭尾位置,即分別近東邊街及西邊街兩端,中段位置則差不多全是西餐廳或酒吧。張啟昕曾翻查酒牌局資料,發現首批西餐廳及酒吧大約於2013年進駐,正是「正街扶手電梯」啟用的時間。「聽街坊說,因為中環蘇豪區加租幅度太厲害,有些就開始遷移到西營盤,當頭一兩間進來後,就會吸引到其他同行進駐。」

按記者於五月實測統計,由第一街至高街當中,吉舖最密集的為第二街,共有14間。

港鐵站啟用  吉舖漸湧現

西營盤為住宅區,街坊民生小店換成大量高級餐廳或酒吧,根本難以對應當區居民的需要,結果換來不段易手的餐廳及吉舖。記者隨張啟昕於高街走到正街附近,她沿途不斷呢喃著:「這間之前又不同了,餐廳或酒吧做唔住,約兩年就轉一次,有些則是集團經營,當這個做不來的時候就換別的牌子。」

按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西營盤有1.4萬人居住,年齡中位數為47.6,60歲以上人口約有三成;非華人居民佔7.5%。

張啟昕嘆西營盤自港鐵通車前兩年,街道的面貌已逐漸改變。

根據長春社統計,2017年3月由正街至高街共十條街道中,共有121間吉舖,而第一街的店舖空置率最高,有25.5%;記者於5月查看第一街至高街共四條街道,共有45間吉舖,當中第二街的吉舖最為密集,共有14間。

由2012年起,西營盤的面貌漸漸改變,高消費食肆大量進駐;港鐵於2015年通車後,理應吸引更多同類型食肆,可是換來了一間間吉鋪。「我覺得吉舖的出現可以說完全跟港鐵有關,因為大家均期望地鐵開通後帶人進來,但沒有想過是帶走人流。」張啟昕說。

「寧願變吉舖都不降價。」

她解釋,港鐵站的出現影響街坊出行的動線。她說以往會經薄扶林道坐巴士,現在只會直接走進往港鐵站,較少花時間於街道上。「以前出銅鑼灣要半小時,現在坐港鐵幾分鐘就到,年青一輩當然會離開。」她續說,西營盤本來只是住宅區,酒吧、西餐廳進駐削減了當區的多樣化,加上港鐵通車後減省出行時間,所以街坊寧願到其他地區消費。

港鐵開通後,吉舖逐漸湧現,張啟昕認為港鐵站出現令到街坊的出行動線改變,減少在街上逗留的時間。

當區居民外出消費,外來遊客僅於假日來訪,經營者難以應付租金開支。據美聯工商鋪資料,

2012年高街舖租約為每平方呎28元,當港鐵於2015年通車時,同街舖租已升至每平方呎47元至63元,升幅為67% 至125%。即使過去數年吉舖陸續出現,但今年呎價仍未有大幅回落,約每平方呎45元。按交易次數計算,2015年首半年(1月至6月)於高街有7宗買賣或租出交易,而今年首半年內只得一宗。「業主寧願吉住間舖,都不會減租,因為一減就會影響整條街,還有影響本身物業的估價。」張啟昕說。

居住的地方逐漸變樣,張啟昕坦言情況難以避免,「香港是市場主導,當有天酒吧餐廳減少,迎合文青的咖啡店或會愈開多,希望(餐店)能帶有社會責任,例如推廣素食,這已經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