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營盤和大埔街坊跨區Crossover 搞旺空置街市的實驗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上周日,民間組織「城西關注組」在西營盤街市對出的行人專用區舉辦「好正街市」,不少新奇攤檔齊集街上——夜冷、木盤栽、皮製手作等,打破了傳統街市的形象。西營盤街市頂層空置多年,下年年頭開放招標。城西關注組跟街坊想像:如果在街市開不一樣的檔,如良心產品舖、書店,讓街市變成不同年齡層聚集的地方,會怎樣?
同時間,民間組織「大埔社區學堂」在寶湖道街市的雜貨店卻在上月結業,一檔的力量或許不夠,但身為進駐街市的先鋒,他們又如何改變街市的日常?當天城西關注組邀來大埔社區學堂的成員阿欣,與公眾分享進駐街市的經驗。

「好正街市」成了大人小孩「坐下、傾下計」和玩樂的場所。(黃妍萍攝)
城西關注組在西營盤街市外辦「好正街市」,期望招募街坊明年一同投標,以新形攤檔活化街市頂層。(黃妍萍攝)

給街坊「坐下、傾下計」的空間

西營盤街市頂層空置逾十年,只餘兩個售賣冰鮮雞的檔攤營業。主要由西環街坊組成的城西關注組曾收集意見,向當局提議將頂層改作圖書館,不獲接納,但頂層將重新招標。這次城西關注組辦「好正街市」,正為擴闊街市的可能作準備,他們亦打算投標。「想提供一個街坊的空間,讓他們坐坐,聊聊天。」成員Judy說。

他們打算藉開設非傳統的攤檔將街市變得大眾化。Judy指不想如領展般以賣生蠔來改變街市形象,而是以日常變化來改變。當天的「好正街市」有展示古老碗盤的檔攤,又有製作木盤栽、介紹家居植物的,走過的人不再只是消費,卻會停留、探看、發問——「這個木防水的?」「是啊。很多植物都很易種,像這個薄荷……」不是買菜的人也走來,這裏成了街坊聚集交流的地方。如果這些檔攤存在於街市中,街市的形象也許真的會變得不一樣。

不少人路經此地,停下探看,也有街坊專程來到,坐下閒談。問到參加原因,有街坊說:「也想有個舒服的地方。」(黃妍萍攝)
街坊譚生展示親手做的木盤栽,又介紹適合在家種植的植物給大家,與走過的人之間不再只是買賣東西的關係。(黃妍萍攝)

日常裏的變化

同時間,在香港另一端的大埔寶湖道街市,大埔社區學堂亦曾營造一個給街坊的空間。年頭學堂在空置率奇高的寶湖道街市借下「隨喜」生活雜貨店舖位,從在街上開課講歷史,到走入街市,以檔位為基地與街坊一同學習,發揮街市作為公共空間的特質,並透過舉辦活動吸引人流。阿欣分享說有次教做環保酵素,有個街坊很好奇,不斷發問,回到家又再問,街市由是成了交流的場所。

「隨喜」也令街市裏的人重新連結。「有次我陪鐵打舖的小女孩踢波,鹹魚檔的人也一起玩,原來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阿欣又說:「另一次我請一個中樂師傅來彈琵琶,他在巷裏一邊彈一邊唱,周圍的檔主都走出來聽。」

隨着定期活動與平日的接觸,「隨喜」令街市日常產生了變化。「之前請了個婆婆教做茶果,有街坊又會做鬆糕來給我們吃,我便周圍去派,那些檔主很開心,他們沒想過,原來可以有這樣的事,以為街市就是買賣東西,坐在這兒,有空便聊聊天。」阿欣笑着說。「街市也可以很多元,有很多事可以一起做。」阿欣又指,有時辦活動會遇到街坊說小時候來過。人們由是藉活動的機緣,重新探索遺忘已久的街市。

大埔社區學堂成員阿欣(左)來到「好正街市」,與大眾分享街市日常:「街市也可以很多元,有很多事可以一起做。」(黃妍萍攝)

在社區的交匯點推動街坊

然而,「先鋒」只得一檔,很難把場變旺,加上不理解的鄰檔一直投訴,也令「隨喜」備受壓力,最後關門大吉。城西關注組成員KY希望招4至5、甚至8至10檔未來一起投標,提升協同效應。另一成員Judy指不想變成「我問你」做不做,而想將街坊包括在內一起談,這次「好正街市」也是和街坊一起籌備,希望街坊多參與後,從單純接收,變得會去問什麼對大家最好。

「大埔社區學堂」主要由街坊組成,有約10個街坊義工,街市檔結業當天也幫忙辦清場免費地攤。阿欣在街市檔亦幫街坊發掘技能,如請了個居民教做布袋。「有些街坊有很多事想做,但沒有契機。」他們又接觸到一些不懂上網的人——「有些叔叔婆婆行過(街市),他們會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會給二手物品。」

街市是個很重要的社區節點。城西關注組的KY說:「街市這場所聚集了不同階層、年紀、種族的人,令新與舊的一代有個交匯點,多了了解彼此的渠道。」另一成員Judy也表示:「就算社區網絡瓦解,街市也不會,我們還是會記得賣菜的那個人叫什麼名字。」

夜冷、雜貨,各種新奇的檔攤出現在西營盤街市外,揭示街市的更多可能。(黃妍萍攝)

街市只可賣菜?食環署的阻撓

然而,街市檔受食環署管理,有一定制約。阿欣說,食環署現成了投訴部門,附近的檔因接受不了他們不是在賣菜,屢屢投訴,令食環署的人常來留難,間接使學堂選擇結業,以免連累檔主。「我們辦二手物交換,他(食環署人員)說:『你是菜檔,不應搞這些東西。』又要我們大大隻字標明東西不是賣的,又說漂書放街市不衛生。」

近來食環署更開展了一個行動,清空轄下街市的走廊,「但條路明明很闊。」阿欣說。「(這個行動)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只做3日。」她又指,對於「偽檔(疑似變成貨倉的店)」處處的寶湖道街市,有人投訴過,食環署便做了個「照相行動」,提前告知巡查時間,只要在特定時間檔主站在檔前拍了照,便當他有正常營業。「食環一天不改,街市仍一天如死城。」阿欣說。

縱使如此,阿欣仍在留意有沒有新的檔位放出。「始終建立了一些東西,社區營造不可能半年就完。」她又指就算最後不開店,也會繼續在街市出現。「上星期去行街市,玉器檔的叔叔說:『記住一星期返黎一次呀。』他們也會有盼望,我也不想我們消費完他就走,希望可以持續做些東西。」

在講座尾聲,城西關注組的KY認為,「隨喜」為街市創意店創了先河,在眾人努力下,街市慢慢有了變化,希望西環街坊未來可以一起投標,透過街市檔分享技能,將街市變成大家交流溝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