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大會堂終章】鞋盒設計享譽國際 康文署失策最佳演奏廳失聲

撰文:黃桂桂
出版:更新:

「政府一如以往的漠視文化界——特別是音樂界的需要。」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朱振威如是說。對於政府有意拆卸荃灣大會堂重建,朱振威堅決表示:「不同意。」不止他,幾乎整個本港音樂界都不同意重建,因為荃灣大會堂的演奏廳被喻為本港「最佳古典音樂場地」。拆卸,等同判處死刑。
攝影:蔡正邦

荃灣大會堂演奏廳被尊為本港「最佳古典音樂場地」。

採用「鞋盒型」設計 成「最佳古典音樂場地」

現時,康文署轄下有五個大型場地適合古典音樂演出,分別為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荃灣大會堂演奏廳、沙田大會堂演奏廳、屯門大會堂演奏廳。當中以荃灣大會堂演奏廳的聲效最為優秀。

1970年代,本港開始建設荃灣、沙田、屯門三個新市鎮,時任港督麥理浩重視公共建設及文化藝術,在重重反對之下,仍堅持興建荃灣大會堂、沙田大會堂及屯門大會堂。為節省時間及成本,三個大會堂皆以香港大會堂作藍本,因此三個演奏廳均採用最典型的「鞋盒型」設計——多年來世界各地實證較容易得到良好聲效的設計。朱振威指,「業界推崇鞋盒型,因為這是很難失敗的設計,同時成本也較低。」

香港藝術發展局音樂界藝術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資深樂評人朱振威。(受訪者提供)

既然荃灣、沙田及屯門大會堂的演奏廳都採用鞋盒設計,為何只有荃灣大會堂演奏廳被尊為本港「最佳古典音樂場地」?原來這與其得天獨厚的設計有關,「三個場地舞台後面的反聲板設計及物料都有所不同,這些意外配合令荃灣大會堂演奏廳成為一個優質的音樂廳。」甚至比香港文化中心及香港大會堂有過之而無不及。

興建音樂演奏廳及多功能演藝廳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考慮,包括結構、牆身物料及觀眾座位的位置。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博士指出,以牆身物料為例,音樂表演注重聲音的反彈、頻率、接收,而話劇表演注重聲音的清晰度。因此音樂演奏廳及多功能演藝廳在牆身材料的選擇上會有所不同,以達致不同的聲音效果。

除了「鞋盒型」設計,亦有近年頗受歡迎、觀眾席以梯田形式包圍舞台的「葡萄園式(vineyard)」設計,如德國漢堡易北愛樂廳(Elbphilharmonie)、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等,但這種設計需要高明的聲響設計師操刀,方有機會做到出色效果。朱振威認為,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正是東施效顰的失敗例子。

世界各地知名樂團曾演出 現卻淪地區設施

荃灣大會堂曾舉辦不少大型古典音樂節目,例如1998年有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當時譯名法國電台管弦樂團);1999年有英國皇家愛樂樂團(當時譯名英國皇家管弦樂團)、俄羅斯鋼琴大師Mikhail Pletnev香港首演;2000年有布達佩斯節日樂團與女高音滴.卡娜娃演出。朱振威批評,這個盛極一時的「最佳古典音樂場地」今天淪為鮮有人知的演奏廳,皆是政府一手一腳造成,「康文署是本港最大的演藝節目買手,而康文署將荃灣大會堂定位為地區設施,導致很少安排殿堂級藝人及藝團會到荃灣大會堂演出。」

康文署將荃灣大會堂定位為地區設施,導致很少安排殿堂級藝人及藝團會到荃灣大會堂演出。

「無法信任政府」 重建後或變平庸演藝廳

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一地多用」發展項目,荃灣大會堂及毗鄰裁判法院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幅被判處死刑的土地,將被拆卸並重建用作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亦有可能重置當區民政事務處。朱振威失望表示:「從政府一貫以來對表演場地的建設及規劃往績,實在無法信任政府會從設施質素出發,以一個一流音樂廳(的標準)作對等的補償。重建後極有可能僅以一座聲效平庸的演藝廳充數。當香港的音樂家及樂團失去一個安心盡展所長的場館,這對香港的音樂發展將是一項打擊。」

財政預算案提出「一地多用」發展項目,荃灣大會堂有可能成為其中一個需拆卸重建的社區設施。

「演奏廳」變「演藝廳」 音樂由主變輔

他解釋,許多自1990年代起興建的「演藝廳」雖可供音樂表演,但為照顧觀眾席不同位置的視野,這些演藝廳多採用扇形設計,不利聲音反射,加上所選用的物料令這些場地殘響較短,方便擴音演出,「於是當使用真聲的古典音樂演出時聲響就會太直接傳送至觀眾,而舞台演奏者也較難互相聆聽,演出水平大打折扣。」

政府以數字思維衡量大會堂的價值,但音樂並不能以數字衡量。

由「演奏廳」變「演藝廳」,意味着表演場地性質的轉變。「除了大會堂及文化中心的兩個音樂廳及一個大劇院,康文署屬下所有1,000座左右的場館英文名稱均為『Auditorium』,很中性地表達這就是一個表演場地。而中文名稱由1980年代三個新界區大會堂的『演奏廳』變成後來一系列『演藝廳』,反映了政府作這些建設背後的心態,是放棄了以音樂為主、其他演藝演出為輔的模式,變成要做到『面面俱圓』,在功能上不傾向個別項目。但經此轉向,實際結果就是康文署再沒有一個場地真正適合古典音樂演出。」

政府以數字衡量大會堂​ 漠視音樂界需要

朱振威認為,政府以數字思維衡量大會堂的價值,但音樂並不能以數字衡量。「政府此舉一如以往的漠視文化界——特別是音樂界的需要。他們可能會根據數字例如使用率、上座率等考慮應否重建及如何補償,卻沒有想過荃灣大會堂是一個特別優秀的音樂場地,對音樂家來說有不同的意義。況且,如果是從質素的角度出發,替代品務必是一個專門設計的優質音樂廳才算是對等的交換。而以政府往績及現在政府的作風,能有這樣『質與量皆兼顧』的結果是機會渺茫,所以業界才會對重建荃灣大會堂有如此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