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徴費試行】廢膠樽變塑鋼帶增值九倍 港回收廠:再造有市場
環保署去年底發布數據,顯示本港人均每日廢物棄置量創26 年新高,回收率則跌至17 年最低。究竟政府全面實施垃圾徵費時,能否有效帶動回收率上升?
在本港,近年已有回收商引入技術,並且設立生產線,將廢膠樽再造成工業用的塑鋼帶或打成顆粒出口,部份再造成品價值比原有回收物高逾九倍。有回收業商會指,回收率低下,業界無材料再造或轉口,除立法徵費,港府要加強源頭分類的誘因及教育,提升回收量及其質素,才真正減廢。
在元朗山下村,一間廢膠再造工場每星期一至六不分日夜運作,每日可將40噸廢棄膠熔化再造。原來在本港,廢棄膠經過分類、打碎、清洗便可融化再造,加工成顆粒狀的塑膠材料(工序俗稱拉粒),部分塑膠或直接製成塑膠產品。
現時塑膠普遍分為七類,編為一至七號標籤(詳見配表一)。這工場處理屬於一、二及五號塑膠。以產品作例子,一號便是平日即棄飲品膠樽樽身、二號則為飲品膠樽蓋或洗潔精等膠樽、五號則為可放入微波爐食物盒。
不同類型的廢塑膠再造後,市場價值都不同。工場所屬瀚康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其市場總監郭志遠指出,一號廢塑膠最後可製成工業用的塑鋼帶,因可抵達500公斤拉力,一般用作綑紥磚塊等重物,單是內地華南地區每月消耗量逾3000噸,市場價每噸約8000元人民幣(約9300元港元);至於二及五號廢塑膠則製成顆粒塑膠料,市場價每噸約920美元(約7200港元),同樣可出口至內地塑膠廠,按以約每噸1000港元廢塑膠回收價計算,再造後物料增值7至9倍。
想知道廢塑膠在工場如何被分類再造,可點擊以下圖輯:
每日工場都派人到全港約400條私人或公共屋邨,收集這些廢塑膠,荃灣荃威花園便是其中一個收集點。該屋苑去年下半年曾進行垃圾徵費試驗計劃,近日整理出屋苑垃圾及回收數據,結果顯示16棟大廈逾3400戶,每月回收約0.9噸廢塑膠。
屋苑以同一回收桶收集一號及二號塑膠,另外三、四、五及七號以另一回收桶收集。郭志遠指出,現時已有技術全自動分類,生產線可自動分辨不同類型的廢塑膠,「一至七號放在一起都可以分到,而樽蓋及招紙亦有工序可分類或清除」
在他眼中,最重要是回收到足夠廢塑膠。郭志遠透露,其工場收回到的本地廢塑膠量,只及一半貨量,即約每日20噸廢塑膠,不時需進口境外廢塑膠。皆因本港雖有大量塑膠廢料,但運至塑膠回收工場不多。他舉例,其中一條回收率較理想的公共屋邨,九棟大廈每星期只能收集到二至三噸廢塑膠。
翻查最新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7年每人每日平均棄置1.45 公斤垃圾,是自1991 年以來最高,但回收率僅32%,屬17年來最低。2017年本港575 萬噸都市固體廢物,392萬噸都是運往堆田區,只有183萬噸被回收。塑膠屬三大都市固體廢物(詳見表),佔整體19.8%,但回收率更低於三成。每日棄於堆填區的塑膠為2,124噸,相反平均每日回收循環再造塑膠只有321.4噸,當中只有38噸是本地循環再造的塑膠,其餘則出口海外作循環再造。
去年11月,政府終向立法會提交《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最快2020年底全港推行垃圾徵費。同期,環保署跟房屋署合作於10個公共屋邨分兩階段作試行計劃,首階段涉及三條屋邨,相關居民上月起試用模擬指定垃圾袋。
郭志遠說,業界亦難估算垃圾徵費立法後,本港回收率會增加多少,望署方日後公布試行計劃數據,同時牽頭教育市民源頭分類及回收。他續指,公司正物色土地,有意未來隨立法後本港廢塑膠回收量增加而擴充規模,處理更多數量以至種類的廢塑膠,但仍觀察評估回收率增幅。
土地方面,他說,現時工場佔地30萬呎,即使設立新工場所需面積亦相若,同時能裝設足夠電力及供水設施,且能短期內投產,「這工場完成規劃申請都只需半年。」至於政府所設,位於屯門的環保園,郭志遠則認為,申請門檻高,涉大量審批,隨時兩年後才能投產,且水電設施未必足以應付場需要,因而難於環保園設立工場。
香港環保回收業總商會主席羅耀荃指出,本港約有400間回收商,不過大多都是轉口或轉售,只有少量回收商有能力加工處理。至於塑膠,因內地要求須「拉粒」才能進口,所以本港只有個別回收商可做到,因而十間有九間回收公司都不收塑膠,主力收集金屬及廢紙。
不論大小規模的回收商都依賴市民作源頭分類。「若不分類,跟食品殘渣混在一起,九成都往堆填區」羅耀荃認為,政府要「有獎有罰」,除了立法徵費,亦需設獎勵制度,若市民將廢物分類送至回收站後,可以八達通儲有積分,再兌換現金或徵費後要購買的指定垃圾袋,製造回收誘因。
他又指,目前所定的徵費金額太低,「只是每月付等同一餐飯的價錢,難以改變市民貪方便的習慣,不少人可能如常扔垃圾。」至於對回收商的援助,羅耀荃則表示,中小企需要技術及土地支援,對於環保園投資額太大及投資期太長,難以負擔,「除非政府已建好廠房才引入回收商。」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環保園一直以可負擔的租金,為回收業界提供長期用地,並提供相關公用設施,署方亦與相關決策局及部門合作,尋找專供回收業界的短期租約用地,截至去年10月已租出有22幅佔地共4.5公頃。其他一籃子支援回收業措施,包括透過回收基金留協助業界購買設備的金額、購買回收壓縮車等。
發言人續指,署方正計劃在東區、觀塘及沙田作試點,推行為期兩年的免費收集服務先導計劃,向區內公私營住宅、學校、公營機構及環保署轄下的社區回收中心和「綠在區區」等提供免費收集非工商業廢塑膠,包括廢膠樽和其他類型廢塑膠;日後亦參考該計劃檢討結果及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進展,考慮將免費收集非工商業廢塑膠服務擴展至全港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