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大道】全港首個變形美食亭進駐 港產設計師:此地屬於市民
尖沙咀星光大道今早重開。其中一個打卡位是本港首個「變形」美食亭,更是全港首個機動式公共建築物。負責設計的LAAB建築總監葉晉亨是土生土長香港仔。他說,設計結合科技跟港人集體回憶——港式排檔,認為星光大道是屬於整個城市享用的公共空間,希望能創造一個公共空間予所有人,「唔淨只係遊客,係香港所有市民」。
攝影:高仲明
參考港式排檔 智能排檔朝桁晚拆
變形美食亭置於星光大道入口,取名「海邊檔」。每日海邊檔上方的機械臂會因應店東開店與關門,緩緩上升「開檔」,每次需時約兩分鐘。
建築師葉晉亨說,海邊檔設計參考港式小販排檔「朝桁晚拆」特色。除開關外,藏於原木背後的49條機械臂更會模擬海浪動態韻律,緩緩擺動,形容擺動「就好似一套動作片」。葉晉亨指,海邊檔是全港首個應用機械設計的公共建築物(robotic architecture)。
香港首個變形公共建築物:星光大道「心臟」X美食亭
海邊檔另有一重功能,就是把美食亭與機電房二合一。葉晉亨形容機電房為星光大道心臟,包括金像女神雕塑下的流水裝置亦依仗泵房。面對絕佳的維港景致,本地年輕團體希望嘗試一個更新的意念:把美食亭與機電房變成一個「郁得」的公共建築物。
「要信任香港有班好建築師」
只要創新從來不易,變形本身就是挑戰舊有框架。葉晉亨指,「好嘅建築同設計都係由限制裡出來」。從構思到落成,團隊一邊考慮美感與實用性,一邊從零發展一套穩定安全的機動系統,同時滿足香港法例要求,如度限制、機電要求等。
耗時三年,LAAB團隊全靠來自不同背景的30多名成員,一步一步走過多個政府部門大門實現設計理念,只為在香港建築史上立一部「變形記」。
「我覺得做香港建築,其實要信任香港有班好的建築師,只係睇下有冇機會實踐設計。」葉晉亨說。他形容團隊的創作實驗性強,自己亦不時思考香港公共空間會否真的較大世界各地落後。「只要畀到機會,其實我哋都會做到呢啲嘢出嚟」。
「LAAB實現室」於2013年成立,成員包括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創客及社會學者。過往LAAB亦曾多次實驗性項目,以設計回應社會及生活場景。例如,曾與新界東北志記鎅木廠合作,把灣仔碼頭40年歷史的防撞木,再生成污泥焚化設施T‧PARK「源.區」內的餐廳桌椅;其後,又曾設計香港人成立、駐美國著名社交媒體9GAG的香港辦公室。早前,LAAB亦曾參與康文署與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海外設計項目「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18-香港部屋」。
星光大道接連梳士巴利公園,LAAB早前亦曾參與活化項目,負責設計公園公廁「茅室」。「茅室」以把梳士巴利道的老照片變成公廁馬賽克牆身,設計其後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與「美國建築師協會國際區設計獎」等多個國際獎項。葉解釋,連同「茅室」、「海邊檔」,整個公共空間系列都與大自然有關。原來系列另有一個隱藏設計,港鐵尖東站出口的「樹景」裝置,以高低錯落六角型「樹木」設計呼應昔日公園樹影婆娑的過去。
油麻地街坊活化地標 不視星光大道為旅遊景點
身為本地初創建築設計團隊,首次處理本地大型景點。葉晉亨卻指:「其實我唔覺得星光大道係一個旅遊景點」。他從小家住油麻地、尖沙咀一帶,「由細到大我同屋企人都鍾意行呢度」,今天在他手上開花的項目,靈感源自他的成長回憶,讓香港特色注入每一個社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