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商開倉自救】助本地新人出書反被諷 有心人難敵出版寒冬
每年書展,城中總會忽然成了「閱讀之都」,但其餘日子香港出版業界又面對怎樣的困境?本地獨立出版及發行商「里人文化事業」半年虧損40萬,老闆陳國華月初起六折開倉,希望書庫積存的港台獨立冷門書可覓得惜書人。面對行業萎縮,有心人卻仍舊扶助新人,把書展攤位分予獨立出版社參展。
攝影:曾雪雯
專營港台獨立書的里人文化,因連鎖書店三聯書店、中華書店和商務印書館(三中商)減少採購致周轉困難,有人猜測背後是政治原因(詳見上文)。不過,陳國華說只能推測是市場萎縮下的商業決定。他指自己代理的台灣本土書,其實甚少政治書,更多是關於文化、社會、歷史等書籍。
PAGE ONE倒閉 公司蝕76萬
自大型書店PAGE ONE倒閉,他指香港出版業界正慢慢退潮,出版業界市道低迷。他解釋大型書店倒閉往往波及同業,像當年台灣三大連鎖書店品牌「新學友書局」倒閉情況。台灣新學友書局曾坐擁達65間分店,2003年宣告破產,他指當年亦波及金石堂和誠品,台灣業界曾一起商討應對方法。
而2016年尾香港大型書店PAGE ONE(葉壹堂)全線結業,專營港台獨立出版書籍的里人亦因此損失近76萬港元。陳國華指,當時入口較多藝術書籍,PAGE ONE是當時重要的冷門手工書銷售點,一間九龍塘分店可賣80至100本藝術書。目前即使是誠品亦不能達至相關業績,市道大不如前。
曾無償扶助新人反被諷
當年市道尚好,陳國華曾義助本地新人出書。自嘲是個傻佬的陳國華,2016年曾來者不拒協助新晉作家出版。他認為香港獨立作家比較辛苦,且不諳市場出版流程,遂抱著「幫得到咪幫」的心態,讓年輕一輩進入市場,理解業界生態。「飯盒錢都賺唔到,仲要貼埋運輸費」,那一年虧損累累, 他坦言至今仍不敢計。
不過,好心未必有好報,陳國華向新晉作家表示銷情慘淡,反被諷:「你做出版都預咗蝕錢啦!」他坦言像被摑了一巴,「嗰年好痛苦……好唔甘心,因為人哋蝕、補貼並非必然」。經歷慘痛的一年,向來「耳仔軟」的陳國華開始學習拒絕,既考慮經濟效益,亦會視乎其理念是否有出版價值。「經濟唔容許我哋再任性落去」,他說有能力會繼續做,但前提得要處理好眼前堆積至封頂的書。
年輕曾流浪 學會隨遇而安
面對出版寒冬,他卻視為做書最好時機。「當市場雜草死晒,剩低的就是有價值、值得扶一把嘅人」。被問及何以能時刻保持樂觀,他說或許是因為信仰與當年的神學訓練。「最大信念係無路可走,神會為我開一條路」。他憶述二十出頭,離開商務後,他曾揹上背包在中國大陸流浪三個多月。旅途上的一切讓他學會隨遇而安。
烏魯木齊老教授冒雪等了他一整天;敦煌公安半夜為無處容身的他尋覓住所;峨眉山和尚把自己僅有的晚餐送予他果腹。他甚至不知自己的所在地,只知凌晨二時遇上旅館「拉客」又安然度過一晚。「人能力有限,我沿途祈禱,第二日又能安然度過」。三個月後,回到香港,他口袋仍有十多元。他相信只要放開自己面對的困境,總會有出路。
行家:是難能可貴的有心人
香港中小企書刊業商會副主席、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指,里人文化在行內規模不算大,但陳國華是行內的有心人。去年次文化堂出版《獨立》和《革命》兩本探討全球各地獨立與革命的歷史書,書中並無提及香港社會運動。但寒蟬效應下,當時只有陳國華敢協助發行,「好多人見到書名都唔敢要貨」。
彭志銘以「難能可貴」形容這位同業。他指,里人文化主要代理台灣書籍,但陳老闆卻不時資助本土新作者出版。2017年,里人文化甚至無償分出書展攤位,予17間本地獨立出版社參展,不收分毫,以扶助本地作家與獨立出版社。
獨立出版商買少見少
彭志銘指,近年出版界大環境難做。除了人工、租金上升外,他指作品題材與讀者人數減少,亦增加中小企經營困難,「獨立出版商買少見少」。香港土地問題亦影響出版業界,他語甚無奈,「(讀者)住都冇地方住,邊有位放書?」
同樣面對出版業困境,陳國華積存的書本庫存已堆至書庫門外。不過連日來,絡繹不絕的讀者上門救書,讓他看到一絲希望。「如果我今日唔係見到呢班人我都好絕望,從來冇打算有人閒日都會上來買書」,他笑說:「起碼有人企出來支持,唔係就好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