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破壞生態關我咩事?WWF保育經理:無形中影響水、食物及氧氣
政府倡議填海,生態學學生阿泰在前文訪問曾形容是時光倒流的做法,其後果不可逆轉。這說法,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經理(海洋保育)楊松頴亦認同,更認為,2018年施政報告顯示政府似乎擁護填海為優先開發土地資源的方案,與全球愈趨關注生態環境的態度反其道而行。
「當我們說保存天然生態系統,不只是說,哦,海豚還在。填海會令我們喪失大自然資源——能被量化的可能是漁業、魚類數量;更加無形的是氧氣和水質。這是很多時城市人所忽略,但卻不能獨善其身的問題。」楊松頴說。
攝影:歐嘉樂
委託報告指人工島將影響本地獨有雙足蜥、珊瑚等
早在2011年,政府委託奧雅納工程顧問(香港)有限公司研究撰寫「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策略性環境評估報告—填海選址行政摘要」。當時報告指出在大嶼山興建人工島的環境問題。
大嶼山資源和物種豐富,除了海豚,我們或從未了解還有什麼物種一直默默與市民共存安居。報告指,喜靈洲西有本港獨有的鮑氏雙足蜥;長洲南周邊是江豚出沒熱點、海濱保護區、馬蹄蟹區、產量高的成魚生產區;南丫島北有珊瑚區和養魚區;青洲仔東扒頭鼓是白腹海鵰的重要棲息地;交椅洲則有珊瑚群。
報告後來指為避開生態價值高的海岸沿線,建議發展大嶼山中部水域;現時「明日大嶼」建議於交椅洲、喜靈洲周邊建1,700公頃的人工島,及在梅窩作改善工程,供40至70萬人居住,是為「東大嶼都會」。翻查「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發放的「環境及生態」地圖,現擬發展範圍至少會影響珊瑚區、白腹海鵰、鮑氏雙足蜥等。
生態調查相對少 影響未明
然而,「現時針對那水域範圍的生態調查是相對少的。」WWF經理(海洋保育)楊松頴博士說,已知的是香港南邊水域普遍是江豚出沒地,島嶼附近也有不少珊瑚群。2014年,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發言人黃志俊曾受訪指交椅洲淺海水域有狀似羽毛筆的海筆珊瑚。
除了這些物種的棲息地將受影響外,填海亦會影響香港水流及水質。他又說:「長遠而言,因為缺乏天然島嶼的樹木及泥土淨化人工污染物再排放海中的能力,人工島新市鎮的人造污染物會直接排放到海中,意即不論填海工程進行期間,或填海後,也一樣持續造成水質污染。」
其他物種被殺被搬,關我咩事?
「當我們說保存天然生態系統,不只是說,哦,海豚還在。所有系統都正在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例如人們的食物來源,魚從海裡來;呼吸的空氣,亦有部分來自海中藻類產生的氧氣。」楊松頴說,人工填海工程可以令我們喪失這些大自然資源——能量化的可能是漁業、魚類數量;更加無形的是氧氣和水質,「這是很多時城市人所忽略,但卻不能獨善其身的問題。」
珊瑚落戶在那裏,是物競天擇的結果,代表該處很適合牠。如你強硬搬走牠,牠會否生長得好?一個生態系統不只一塊塊珊瑚,系統環環相扣——珊瑚聚集魚,生物聚居,形成完整生態系統。生物遷移後能回復同樣的生態功能嗎?很難說。
「補償機制不是萬能藥」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指填海技術一直進步,不會傷害生態。2016年,《香港2030+》「東大嶼都會—初步概念」提出為減低對交椅洲珊瑚礁影響,建議遷移珊瑚,以補償生態損失。但遷移是否如字面簡單?「補償措施不是萬能藥。」楊認為,政府經常在工程發展時有不同環境補償措施,但現時沒有數據及機制去證明補償的效果。
「珊瑚落戶在那裏,是物競天擇的結果,代表該處很適合牠。如你強硬搬走牠,牠會否生長得好?一個生態系統不只一塊塊珊瑚,系統環環相扣——珊瑚聚集魚,生物聚居,形成完整生態系統。生物遷移後能回復同樣的生態功能嗎?很難說。」他說。
最後才想破壞後怎樣補償。如果當補償機制是萬能藥,有點扭曲(環評)的原意。
他強調,任何環境評估的大原則,應該是先考慮是否可避免破壞、有沒有其他更好選項,「最後才想破壞後怎樣補償。如果當補償機制是萬能藥,有點扭曲(環評)的原意。」WWF認為,如要開發土地資源,應先考慮棕地,填海應放最後。「填海後就無法回頭,不是說拆走石屎,天然環境就會回來。一定要審慎考慮,也要有完善的海洋規劃。」
他強調,任何環境評估的大原則,應該是先考慮是否可避免破壞、有沒有其他更好選項,「最後才想破壞後怎樣補償。如果當補償機制是萬能藥,有點扭曲(環評)的原意。」WWF認為,如要開發土地資源,應先考慮棕地,填海應放最後。「填海後就無法回頭,不是說拆走石屎,天然環境就會回來。一定要審慎考慮,也要有完善的海洋規劃。」
施政報告打鑼打鼓說東大嶼都會,似乎顯示政府好擁護填海為優先產生土地的方案,這與現時全球尋找土地的方式,完全反其道而行。
中國嚴格管制填海 「香港反全球趨勢而行」
全球愈趨關注生態環境,中國也不例外。「中國內地正實施嚴格的填海管制。以前他們覺得海邊最易發展便填海,因此流失了很多紅樹林和濕地。但現時他們設立了『生態紅線』,煞停了幾年間大部份填海工程計劃,除非非填不可。」去年三月,中國國家海洋局提出《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要求各地實施生態紅線保護制度,紅線區域以內禁止開發。
相比之下,香港政府態度大為不同,他說:「施政報告打鑼打鼓說東大嶼都會,似乎顯示政府好擁護填海為優先產生土地的方案,這與現時全球尋找土地的方式,完全反其道而行。」政府預期填海造地後2032年能入伙,民間團體本土研究社則指填海需時25至30年,填海耗時多久、耗費多少?以填海解決基層急切住屋問題的效果仍然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