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元朗手製燈籠舖:玉兔見證少年街坊漸生華髮、悲歡離合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走入元朗大橋街市,裏面有一條「燈籠街」,大紅大紫的燈籠高高掛,把一條近40米的走廊照得目眩神迷。架上的燈籠款式眼花繚亂:經典的玻璃紙紮成的楊桃燈籠、為人熟悉的玉兔燈籠……傳統的燈籠款式應有盡有,吸引不少街坊過來拍照。老闆娘黃健娣從小喜歡燈籠,每提起燈籠她就笑逐顏開,開業30多年,孩童長成大人,大人漸生華髮,亦遇過客人不幸流產,來聽聽她說說燈籠與人故事。
攝影:黃文軒

老闆娘黃健娣,人稱細妹姐,從上一代母親接手家業到現在已有30多年。店內原為香燭店,每逢中秋佳節才賣上燈籠。舊式人手造燈籠原以紙扎成,但原材料如皺紙、玻璃紙、竹等愈來愈稀有,加上損耗大,於是十多年前開始改用紗布及鐵線做燈籠,增加耐用度。

即使不買只拍照,這檔店家也無任歡迎,還會專門指導你到最佳拍攝位置:「呢個位拍得靚啲。」

以前燈籠是有錢人玩意
在4、50年代,買得起燈籠的都是富家子弟,窮人家只能遠觀。細妹姐猶記得她第一個玩的燈籠是由柚子皮造成的燈籠,母親將拜過神的柚子掰開,將皮分成四份,在中間放上蠟燭,便成燈籠,兄弟姐妹們已足夠樂透一天。她第一個真正接觸的紙燈籠,是兒時母親送她的禮物。正當她在家附近空地開心地提著紙燈籠玩時,突然被鄰居哥哥用丫叉不小心射穿燈籠,珍貴的燈籠隨即燒毀,她仍記憶猶新地說:「𠴱陣即刻喊呀,我好記得!」

從九龍跑入元朗只為了一個燈籠
今天,燈籠已經是大眾的節慶玩意,膠造燈籠成行成市,而人手造的燈籠,就買少見少。因為愈來愈少人入行,加上紙扎燈籠的製作過程始終需時。師傅由早上7點造到晚上12點,無間斷地造最多也只能造出20幾隻,賣完也無法補貨。訪問當天是農曆7月27日,燈籠已掛滿近40米的長廊。有熟客去年因燈籠早早售罄而撲空,今年還未踏入八月已提早來購買。

有住在元朗錦繡花園的太太早幾年向細妹姐買入一條巨型桃紅色金魚燈籠,翌年回來對她讚口不絕。「佢將條大金魚掛咗喺車房,外面有人行過見到都話佢條魚靚,問佢喺邊到買。」細妹姐笑言,錦繡花園的居民大部分都成了她的熟客:「免費幫我做宣傳!」

「燈籠街」位於元朗,手造燈籠的消息卻傳遍港九。去年有位上班族少女特意從九龍下班後跑來元朗,結果太晚來到,一心想買的金魚燈籠旱已售罄,其他燈籠都已賣光,細妹姐不忍心見她撲個空,於是送她兩個摺紙燈籠,少女才眉開眼笑。有人甚至遠從外國慕名而来:日本、英國、美國、馬來西亞……國家多得數之不盡,細妹姐只記得乘飛機的旅客都不捨得將燈籠放進外李箱內,統統都要手提著燈籠上機。

一家大小來到這條燈籠街都喜孜孜,這排紅金魚也是「景點」之一。

「一年365日,有一日你玩燈籠記得我」
賣燈籠賣了幾十年,她也賣岀一套「心得」:男生通常喜歡藍色燈籠,而女生則喜歡紅色。於是有家長過來買燈籠給小朋友,她通常劈頭就問:買給男生還是女生?「通常咁樣都會中佢哋口味。」不過間中也有小男孩買走一條紅色的金魚、也有女生來帶走一架車造型的燈籠,細妹姐也有點愕然:「我哋都係喺人哋角度諗吓,佢鐘意啲咩,不過口味始終個個都唔同。」說畢她也哈哈大笑。

店內這條大金魚也算得上是鎮店之寶,數量只限幾條,賣完即止。

「我係咁嘅人,諗咗人哋先,先諗自已。」母親從前就教她們兄弟姐妹要禮讓別人,其次再想自己。「人哋收到你既野咁開心,自己都好開心,人哋會記得你。」做燈籠也切合她的做人原則,堅持要造岀好品質的燈籠才會賣:「一年有365日,起碼有一日你玩燈籠會記得我,我都會好開心。」

說起燈籠細妹姐就雙眼發光。問她為何如此喜愛燈籠?「我好鐘意燈籠!玩燈籠好開心,你睇下啲人行入嚟,全部都好開心!」她鬼馬地笑著說:「人客買我哋嘅燈籠,畀錢我哋都畀得好開心!」

+8

燈籠中見悲歡離合

若從密密麻麻的燈籠中撥開,會發現店擺滿香燭。在過去,客人通常春秋二祭就到店買香燭,在中秋節就買燈籠。客人已變成舊相識,細妹姐也見證著他們由年輕時買香燭,成家立室後就帶同子女來買;到現在滿頭白髮,中秋節還會帶上孫子來。

細妹姐說,賣燈籠的日子都是開心的,人人帶著笑意進來,提著燈籠歡笑離開。不過日子豈能全盡人意?幾十年香燭生意,也教細妹姐看盡人間離合。訪問那天有名相識多年的街坊經過,細妹姐記得早前見她挺著大肚子,現在她肚皮卻瘦了一圈,本以為孩子順利誕下,細問才知道她不幸小產。「一切都係緣份,唔開心嘅事唔去記,唔好擰轉頭望,望就望聽日啦,聽日會好嘅。」細妹姐淡淡地說著。

有些紗布上有閃粉,沾得細妹姐臉上也閃閃發光。

相聚有時,分別亦有時。細妹姐細數舊事,做了這行幾乎快半輩子,她總是笑看陰晴圓缺。追燈籠的人,對笑容有一份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