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恐懼1】入大學追GPA夜夜失眠、終患思覺失調:像沒人明白我
訪問那天,Tina(化名)穿了一件白色T恤前來,上面寫著:"Hier, je n'ai pas pu dormir."-Insomniqaue——那是法文「昨晚我無法入睡—失眠」的意思。開學時節,因學業壓力太大而每晚失眠,正正是她的心聲。
開學的陰影,始自4年前考DSE公開試的經歷,及至今天Tina上了大學,臨近開學,一想到即將又要面對學業,她仍然倍感緊張。考DSE那年,她終日埋頭操練試卷,結果換來公開試失敗,要自修一年重考。失敗令她對自己的要求愈來愈高,每日逼迫自己溫習,即使最後成功升上大學,但與學業成績的戰役仍未完結。
終日患得患失,結果有天她開始出現幻覺、妄想——家人為她端上湯來,她覺得有人要下毒害她。最後醫生診斷她患上思覺失調,那年她才19歲。
與公開試拼搏 人人自覺溫習感壓力
Tina仍記得,那年她讀中六,公開試在即,同儕間學業競爭氣氛激烈,人人自覺溫習,談論的話題總離不開公開試:「你今日操咗咩試卷?」、「我要考高分!」。升中六的暑假,學生每日都回校操練試卷,在學校「操完」,Tina自己回家再繼續操。她全神貫注地集中在溫習、操卷,將時間精神全盤賭於一場公開試中——Tina拼上所有,她卻覺得自己賭輸了。
公開試的成績不如人意,放榜日Tina一個大學學位也沒有收到。她很快決定重考,自修一年再戰一次。那年她自動自覺溫習,上次公開試不合格的成績是她的陰影,她心裏對自己說了一萬次「一定要考得好,唔可以再衰」。全力催谷下,她終於考上大學,可是問題尚未完結,惡夢才將開始。
大學開學難適應 繼續追趕成績
原以為心中的憂慮隨考上大學而消散不見,豈料入學後又是另一挑戰。問她考進大學不是反倒輕鬆?Tina倒抽一口氣,嘆道:「我唔覺得學業上會輕鬆。」進了大學,她再次萌生起下個目標:要考取第一榮譽學位畢業。無止境的自我要求,令Tina倍感吃力:與身邊朋輩競爭,擔心不能適應大學校園生活。結果,學業成績這場追逐戰沒完沒了,她每天背負著沉重的期望去上學,身上的擔子卻愈來愈重,最後身體不勝負荷,她終於倒下。
出現幻覺 整日活在驚恐中
大學第一年的生活,她都活在患得患失之中。終日情緒不穩、不想見朋友,她某天走在街上,開始察覺不對勁:見到途人衣服上有文字圖樣,Tina開始認為那是對自己的暗示,覺得有神要透過衣服上的文字與她「對話」;她從來沒有上街示威過,那段時間卻想過有人要政治逼害她。
那段時間,很多聲音在Tina腦海裏穿插,像有條粗重的木柱不停撞擊一個龐大的銅鐘,無間斷的鐘鳴快要把她的能耐消耗殆盡。她無法控制負面思想:覺得有人注視她就是在嘲笑她、認定同學排斥自己、攻擊自己。經常都出現自我批評的聲音,她想盡辦法去躲:開始逃避學校生活,自動自覺減少與身邊同學接觸、經常走堂、欠交功課,一直關心的學業也無暇理會,成績直插谷底。
上課天,一放學她便快快跑回家躲進被窩,封閉所有與外界連接的渠道。只是她隻身一人時又忍不住拿起身旁的電話,見到同學在社交媒體發了貼文,開始想像他們在恥笑自己。她像一個敏感的孩子,輕輕一碰都感到痛。「嗰時好辛苦,被害感好強,好冇安全感,好似冇人明白你。」她說。
確診思覺失調: 「成日都好亂,唔知做緊咩」
每天都在渾渾噩噩中渡過,Tina形容那時的心情:「成日都好亂,唔知做緊咩。」家人開始察覺女兒行為怪異,於是帶她去看私人執業的精神科醫生,醫生只說她有抑鬱傾向。怎料求診後短短一星期,她的情況惡化,情緒再次崩潰,某天更向妹妹透露自己有自殺念頭,家人嚇得立刻把她送進醫院。那時迷迷糊糊的她,對帶她進醫院的父親說:「天主會好錫我哋。」
坐在診症室內,她最清楚記得的只有醫生口中吐出「思覺失調」四個字。被確診的事情來得突然,那年她才19歲。
思覺失調是一種腦部疾病。腦內不同區域的腦神經功能失調,產生出思想和感知錯亂,並由此引申出語言和行為的異常及情緒的顯著轉變。總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患上這種疾病,多數患者病發於二十至三十歲。
「個人腦部先天的脆弱性」與「外在環境壓力」是構成思覺失調的成因:
1.「腦部先天的脆弱性」:最主要成因是家族遺傳,與先天的基因遺傳有關。
2.「外在環境壓力」:童年時受虐待、成長期經歷失戀、受學業、工作及家庭負擔等,或者來自因濫用藥物(如服用大麻) 對大腦的毒性,造成「精神壓力」。
資料來源: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於上學年進行中學生精神健康調查,由去年十月至今年六月向7,500名學生派發問卷,結果發現逾半數學生有抑鬱徵兆,其中4.1%更有嚴重抑鬱以上程度。調查發現,學生有自殺念頭的數字是7年調查中最高。而在過去6次調查中,文憑試、學業和前途皆成為學生三大壓力來源。
Tina控訴香港的教育制度,社會叫他們經常要追趕成績,學生無形的壓力油然而生。即使現在回看從前的一段經歷,她除了心態可以豁達一點看待外,大概路還是照原來的走:重考DSE、追趕學業成績,現在她仍不時會問自己:除了讀大學,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服務隊長戴曉寧指出,香港社會普遍將學業與前途掛勾有關,當學生看不見前路或其他可能性時,情緒便會容易感到低落。
上學年未處理的壓力仍會持續
她同時指出,每年的開學期及考試週都是學生感到最大壓力的時候,若學生在上一個學期尚未處理好自己的狀態,當開學時要重新面對學業時便會倍感壓力。例如大學生活較中學需要更多的自律性,同學或會對此到迷茫或無助。她建議同學不必過份擔心轉變,有些轉變期如開學、升學等等需要時間適應是正常不過的事。另外,戴曉寧又表示,通常父母對子女的表達關愛的方法多數會令子女卻步,如想對子女表達關心,應避免過度逼迫子女,例如對他們說「你係咪唔開心?」、「唔開心要講喎」等等說話,反而可以透過從旁陪伴,如說出「如果你頂唔順要出聲,爸爸媽媽會係身邊陪你」等鼓勵,令子女感到有人從旁支持。
Tina那段患病的日子都在虛與實之間遊走,過去的事也不知哪些是真實、哪些是假象。事情就似是碎片,要把碎片拼湊成一幅完整的砌圖,Tina也不知如何拼起,一想起就覺頭痛。她只記得,醫生診斷她患上思覺失調後,她在醫院住了兩個月接受治療,慢慢才找到失落的意義。詳看下集:【開學恐懼2】大學生患思覺失調 音樂表達情感:唱出不懂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