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三色筒回收量降 房委稱因源頭減廢成功 環團:未必有關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推行13年的「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多年來深入民心,許多人都會將垃圾分類,拿到屋苑範圍內的三色筒回收。然而,房委會公布2016/17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42項環保工作目標中,只有屋邨廢紙、塑膠、舊衣服的回收率未能達標。公屋廢物回收率不達標,究竟是源頭減廢成功?還是市民回收意識尚未成熟?隨著垃圾徵費預計最快明年實施,市民是否有回收日常家居廢物的文化,迎接這個轉變?

現時房委會轄下有177個公共屋邨,逾76萬個租住單位,約逾200萬港人居住。「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自2005年起推行,所有公共屋邨均設置回收箱及回收站,鼓勵廢物源頭分類。那麼回收表現如何呢?

房委會公布2016/17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42項環保工作目標中,只有屋邨廢紙、塑膠、舊衣服的回收率未能達標。其中,公屋僅回收到1,362噸膠樽,距離成效指標的1,750噸低22%,差距最大。而廢紙方面,一共回收到26,652噸,距離指標28,000噸低5%。舊衣物則回收901噸,相差成效目標950噸低5%。只有鋁罐的回收量能超過成效指標,合共回收1,339噸。

對比往年數據,膠樽回收量首呈下跌趨勢,數字更是自2004/05年度有紀錄以來首次不達標,以往都是大幅超前指標。而廢紙和舊衣物的回收量一向較為波動,但自去年起均不達成效指標。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人人都識講,但正確回收方法你又知道嗎?(資料圖片/陳永武攝)

家居廢物是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主要成分,根據環保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數字,2016年的棄置量為平均每日6,391公噸,當中有21%是紙料、19%是塑膠,45.5%是包括廚餘在內的容易腐爛廢物,回收率為24%。而人均棄置量則為每日0.87公斤,數字相對平穩,棄置量增速與人口增速大致相同。

香港其中一個重要回收家居廢物的措施是2005年起推行的「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2017年全港有2,135個屋苑、住宅、樓宇參加。計劃目標是在樓宇每層或屋苑範圍內增設廢物分類設施,方便居民在源頭將廢物分類,以及增加可回收物料的種類,包括廢紙、金屬、塑膠、舊衣服、舊電腦及電器等。

膠樽回收量是有紀錄以來首次不達標。(江智騫攝)

公屋居民平均每人每日的家居廢物產生量,自1999年起開始下跌,2015/16年度錄得0.55公斤。相比2015年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39公斤,公屋戶的廢物產生量,僅為四分之一。

讀報習慣改變 廢紙回收亦減

對於「藍廢紙、啡膠樽」回收不達標,房委會認為是推廣源頭減廢的成果,例如廢紙回收量下降,因為居民閱讀印刷版報紙的習慣改變;膠樽回收量減少,或與塑料製品價值下降有關;至於舊衣物回收量下降,房委會指是因為他們積極推廣減廢及重用所得的成效。

不過,相關數字到底反映的是較少人產生垃圾,或是較少人回收呢?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認為,公屋居民人均的家居廢物生產量的表現較好,「佔(都市固體廢物)約四分之一,其實唔係好差,比全港標準相對少。」但單靠回收量的數字,難以推斷到底是因為源頭減廢,抑或較少人參與回收有關。「有啲地方回收率高,但未必有意思,可能棄置都好多,製造量都好大,我答唔到。」

朱漢強認爲單靠回收量數字,難以判斷房委會回收成效。(資料圖片)

回收量多少 或與拾荒及回收筒防盜有關

他解釋,回收量高低存在變數,例如有老人或基層會到回收筒中,執走廢紙和膠樽再賣給回收商,數量多寡取決於當時的回收價格;而衣物回收箱因為有防盜設計,才沒有太多人擅自取走舊衣。

他認為數字未能完全反映實際情況,多年來也未有團體因而能深入研究回收量低的原因。他建議房委會公開廢物審計數字,包括公屋廢物整體棄置量、廢物分類比例及回收率等,屆時則可以與全港數字或私人樓宇回收表現作比較,探討還有沒有空間完善公屋廢物回收。

公屋居民數量龐大,假如有做好回收減廢有很大影響。(資料圖片)

至於如何提高公共屋邨的廢物回收量,朱漢強認為「要做嘅人已經做咗,唔做嘅人都冇辦法」。他建議政府盡早推行垃圾收費,推高回收誘因,同時回收設施的分類做得更仔細,在源頭回收已提升準確度,令回收商可減省分類工作,增加回收價值,才會有出路。

房委會建議下年度(2017/18)在屋邨籌辦宣傳活動,例如利用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的通訊和活動、與環保團體合作等,提高廢紙、鋁罐、膠樽的回收率,也會允許慈善團體收集舊衣物,提高回收率;並建議於屋邨定點收集回收物資,推行獎賞計劃,以現金或貨幣兌換,鼓勵廢物源頭分類,同時鼓勵屋邨推廣環保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