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田邨人】與重建共存32載 民生設施隨時被拆:一部邨民抗爭史
逆權老人所立足的白田邨,是個陳雜多款新舊設計的公共屋邨。舊式長型公屋、新式十字型公屋、小單位式大廈與毗鄰的4個重建地盤,構成一個逾30年漫長的重建工程。在「逆權」還沒成為關鍵字的2013年,曾經有一個「白田邨9、10、11、13座重建關注組」,展開另一場如今只散落文件與相片的抗爭。
白田居民與重建共存32年
白田邨最早的重建計劃源自1986年,此後白田居民開始與重建為伴。當年白田邨第14、15、16座被揭偷工減料,混入鹹水及英泥不足,1989年,港英政府決定清拆涉事大樓。90年代,政府再分批清拆樓齡近30年的第4至8座及17座。
至2012年,房署因應《施政報告》增建公屋供應目標,宣佈分三期重建白田邨餘下設施:先於2013/14年度清拆興建時無升降機的第1、3座、剛加裝升降機的第2、12座及巴士總站,再於2016/17年度清空白田商場,最後其餘的第9、10、11和13座將於2021年後遷出始清拆。今天逆權老人駐守白田商場,正是白田邨重建下的支線故事。
清拆民生集中地 變地方角力
早於2012 ,當時政府擬提早清拆巴士總站和12座,變相只有24個月通知期。當時有地區人士轟房署先斬後奏,爭取延後清拆,因第12座底座是食肆、辦館與商舖的民生集中地。他們憂慮失去第12座會令上邨成為百無的空城,老人家必須走到下邨及石硤尾才能採購生活必需品;同時質疑第2座及12座加裝升降機不足一年清拆,屬浪費公帑,安排失誤。
「白田邨9、10、11、13座重建關注組」 由此成立,在區議會及地區爭取民意保留12座至最後一期重建工程。當年坐在房署代表前的地區人士之一,是上白田區議員吳美,與日前宣佈退出民協的前立法會議員馮檢基。
然而有區議員指延後計劃會減少房屋供應,令第9、10、11及13座居民無法原邨安置,說服街坊支持提前清拆12座的工程。地區重建變成多方角力。最後關注組一方敗陣,房署決定如期清拆。
抗爭失敗後 只望盡早完成重建
白田邨守𨋢抗爭呈現的並不是和稀泥式報導的「支持者」與「反對者」,而是一個漫長重建計劃背後的地區角力。今天放棄抗爭原來可以是反抗失敗的反噬,當年地區人士曾用紅字黃布大字報「一員獨搞房署勾結黑箱作業妄顧民生」,包圍白田邨第12座抗議。
街坊抗爭無果,餘下的發展一如街坊預期。自2014年起,相距第12座僅5米的第11座居民飽受灰塵影響,其他居民亦被地盤包圍,近距離受塵埃、噪音滋擾。2017年房署清空商場後,僅餘一香燭店留守,而上邨售熱葷的就只有位於9座的便利店及一茶餐廳。
「個商場都空晒啦,𠵱家剩係想快啲拆晒佢。」這次沒有參與抗爭的72歲容婆婆(化名)淡然地說,她覺得商場被清空,抗爭守衛也是徒然。重建次序成定局,街坊只得適應無法撼動的重建計劃,在清拆12座、清空商場後,飲茶便走到山坡下的石硤尾,買餸便花十多分鐘至石硤尾街市,甚至多走20分鐘到深水埗北河街街市。
「最辛苦嘅時候已經過晒」
至於白田居民原邨安置問題,當初爭論12座重建問題的區議員們,均要求當局在遷置安排中加入原邨重置的選項。政府於2017年宣佈,第9、10、11、13座的白田居民能選擇原邨安置,不必全數移居蘇屋邨,料2019年入伙。
72歲的容婆婆只望盡早完成重建。她同樣是經歷石硤尾大火後,遷進石硤尾邨再輾轉搬上白田邨的一群,分別只是她的舊居逃過清拆的命運,今天被活化成美荷樓青年旅舍。再次面臨重置的容婆婆, 最快明年遷入原邨新落成的單位。問到白田邨到底有甚麼好?她提高聲線:「緊係好住啦,唔係做咩唔肯搬去蘇屋?」
「最辛苦嘅時候已經過晒!」,捱過連年的分期重建,白田老人或有望親眼見證這歷時三分一世紀的重建工程竣工。「不過起好都唔知仲係咪度!過得一日得一日啦。」容婆婆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