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兒童為遊樂設施發聲 區議員與K.3學生會談:難落實也要聆聽

撰文:袁志敏
出版:更新:

2018年4月下旬,中西區海濱長廊-西區副食品批發市場段開幕。有幼稚園高班學生去過海濱,覺得香港欠缺水上樂園,回校與同班同學寫好計劃書,建議在海濱空置用地興建水上樂園。
他們用蠟筆畫上一幅幅藍色、充滿滑梯的水上樂園設計圖寄給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陳學鋒,收到字體歪歪曲曲的公文袋,陳學鋒不敢怠慢,走到幼稚園與學生會面,當他談及碼頭沒有足夠空置用地建水上樂園時,小朋友立刻說:「拆咗碼頭去!拆咗香港去!」天馬行空的想像跑回地面,有千萬個不能實行的理由,那麼,小朋友仍然有參與社區、給予建議的理由嗎?
攝影:陳嘉元

(攝影:陳嘉元)

陳學鋒坦言,以往區議會計劃較少着重兒童意見,主要以成人意見為考量,「比較家長式」的參與。不過近年社會氣氛改變,大家相對較重視兒童參與。兒童想法較為天馬行空,他直言有時候難以落實,但並不代表要全盤否認他們,「不能保證實行,但會聆聽他們的意見。例如這次聽到小朋友喜歡水的元素,日後有機會(在其他設施)加入灑水東西」,「始終兒童是用家,他們不喜歡也沒有意思」。

上集:幼稚園生寫計劃書大戰區議員 「海洋公園貴,要有公共水上樂園」

議會過往少兒童發聲 現社區多孩童設計有考量

陳學鋒在堅尼地城青蓮台出生,中學畢業才第一次走出中西區。小時候像這些小朋友一樣,有過無數社區想像,「以前很想山市街有個更乾淨更大的遊樂園,但以前『一舊飯咁』,當然不知道可以寫信給議員」。

他感嘆小時候社區遊樂場的鞦韆、馬騮架,今日因為康文署管理問題而消失。「現在鞦韆大多都是『尿片型』,給小朋友一個木板型的鞦韆,他們根本不會玩,我的兒子也是。」他說,中西區是名校網絡。區內經常與學校合作,收集意見作社區發展。加上,有部分家長升到小學或者中學後會離開這區,但又會有新的家庭搬入區內,小朋友不斷注入,設計設施時,小朋友的考量頗為重要。

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陳學鋒在中西區長大,他感嘆現時遊樂場主要以管理角度出發,不少鞦韆、馬騮架都拆去。(右為受訪者/ 受訪者提供)

不過,陳學鋒認為,兒童在社區角色未必只限於用家,陳學鋒說,「兒童在社區裏給予想法,他們天馬行空,亦因為他們是小孩,不必考慮現實條件,我們負責衡量這些建議能否實行」。他續指,為免「打沉」小朋友。未有直接婉拒小朋友意見,只用「講道理」形式讓小朋友知道空間或者條件上的不足,難以興建水上樂園,希望日後兒童繼續參與社區發展。

(攝影:陳嘉元)

兒童有個人視角  政府應增地區渠道收集意見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執行幹事黃惠玉表示,香港教育並不習慣讓小朋友發聲,小朋友處於被動角色,認為救恩學校(幼稚園部)小朋友作出很好的示範,展示兒童有權利以及義務發聲表達自己的意見,亦期望區議會和政府盡力將兒童聲音帶到地區層面(district level)。

黃惠玉指出,現時本地透過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轄下的兒童權利教育活動資助計劃贊助,協辦兒童議會,招募13至18歲以下中學生當「兒童議員」,每年在立法會與議員交流、發表和辯論與兒童有關的議案,讓政府及社會參考,然而計劃主要面向較大的議題,如教育政策、虐兒問題、邊緣兒童等,參與者主要是中學生。

她認為,隨6月兒童事務委員會成立,委員會應該增加幼齡兒童表達的渠道,在地區收集兒童意見。「兒童在社區裏面,每日都會坐車、上學,其實會留意身邊的事物,有他們自己的視角。當政府或者區議會做有關於兒童設施,是否可以在計劃的諮詢階段已經收集兒童意見?像這次的例子,當小朋友自己發掘到海濱公園有意見想提出時,計劃已經進行中,甚或已經完結,即使有可行意見都很難推行。如果在計劃推行前能夠收集小朋友意見,至少會理解他們想要什麼。」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執行幹事黃惠玉(右一)指,「外國有child-right的教育,兒童習慣去表達自己意見,雖然小朋友意見天馬行空,但大人很習慣聆聽他們的意見。當不斷溝通、聆聽,良好的氣氛會令兒童更敢於發聲。」(受訪者提供)

諮詢兒童意見不代表實行  關鍵在於溝通協商

她坦言,要小朋友和律師、醫生開會討論議題是困難的,但委員會可以參考外國成立獨立小組,製造較child-friendly的圖則,讓小朋友明白社區設計和藍圖,再發表個人意見。

然而,小朋友提出的意見往往天馬行空,似乎難以執行。黃惠玉說,不少人以至政府都有錯誤觀念,認為小孩提出的意見就一定要執行。「大家覺得諮詢完小朋友,做唔到就好似『搞喎咗』(搞垮),其實不是的。我們講兒童參與是會溝通——諮詢——了解難處的過程,大人和小朋友都會give and take。不是兒童意見就一定要實行,兒童參與諮詢、給予意見是希望大人做決策時,知道小朋友背後的理據、需要,再跟他們溝通、解釋。」兒童參與社區想像可以讓小朋友了解公民責任,更加用於承擔在社區擔當發聲的角色,黃惠玉說,小朋友在社區不止於用家角色。「兒童應該是一個active citizen(積極的公民),見到社區有問題時,他們願意發聲,會影響和關心身邊的人。然而,社會要是沒有這個平台,其實小朋友連發聲的機會沒有」。

(攝影:陳嘉元)